难解的数学题

2019-10-04 20:24:50

身为南方人,却掌握了从和面、剁馅、拌馅、擀皮到包饺子的全套技能,我经常感到很自豪。虽然我剁馅力度有限,擀皮速度有限,但在同龄人里,大概还算是可以自豪地说出“我会包饺子”的人。不过,面粉和馅的比例问题一直让我很困扰,每次准备下来,要么是馅剩一些,要么是面剩一些。
  
  老同学是老北京,告诉我剩面和剩馅都有说法,“剩馅是有钱花,剩面是有新衣服穿”。这些讨彩头的说法,听起来真是可爱,可惜年轻一辈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硬邦邦,这些看上去没什么意义的话越来越少。我写的这个标题,似乎正在证明这种情况。小时候看过一本漫画集,里面有讽刺一对笨母女的四格漫画:女儿和面,老妈缝被子,女儿问老妈面多了怎么办,老妈答加水,女儿又问老妈水多了怎么办,老妈答加面。几个来回,女儿把面粉全部用完,和了巨大一盆面,但似乎水还是多,问老妈怎么办,老妈从自己缝好的被子里闷声闷气回答,“我把自己缝进被子啦”。每次自己家里包饺子和面的时候,我爸爸都会津津有味地再把这个漫画回忆一遍。
  
  现在再回想起来,似乎也没本钱觉得这个漫画好笑了,毕竟自己和面也总是没办法把握得刚刚好。再说,只是过了20年左右吧,如果建一个“消失的劳动”博物馆的话,缝被子这个项目可以当仁不让地被请进去。包饺子的程序也简化多了,只要去市场或者超市买饺子皮和绞肉机弄好的肉馅,剩下的步骤就没那么多了。
  
  但是馅和面究竟如何才能达到正确比例?这个问题似乎还是没有确定的答案。就算是买现成的饺子皮,馅的分量如何掌握也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包饺子这个问题上,似乎应该启用德国式的思维,计算清楚每一个饺子包的馅到底需要多少分量,最好使用市售的大小统一的饺子皮,以保证分量的均一,再用这个数据来准备馅,似乎可以完美解决。但是对于我这样对市售饺子皮的质量有所保留,希望自己来加工但技术又不够纯熟的家庭妇女来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一般来说,开始准备的时候,似乎对分量是有所准备的。面也好,馅也好,都带着一份长久的劳动经验带来的自信,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困惑总是会发生在包饺子活动如火如荼进行到一大半的时候,这种时候面和馅的比例究竟调还是不调,真正会产生“图穷匕见”的效果。于是,为了彼此迁就,饺子的个头会变得要么特别大,要么特别小。如果擀皮的人保持皮的大小,那就会产生饺子的肚皮变大或者变小的后果。像我这样比较龟毛,对饺子的平均水准有要求的,一般会以面或者馅剩下告终。
  
  于是,第二天的午饭或者会出现自己做的切面,或者就是会出现丸子汤。一个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最终答案总是这样,就好像无法除尽的算式的余数。(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