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中考的阅读题,其实就是让学生进行一个对一篇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而这个活动的具体效果通过答题来检验。
因而考生遇到阅读题时,首先是阅读:需要对文章的整体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基于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来完成这一步骤;其次是答题:这便需要基于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来完成。阅读是有技巧的,要懂得活动这些技巧。
在阅读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用信息把握整体
从文章的题材出发,如果是叙事文,就需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等;如果是议论文,就重点抓论点、论据等。
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用笔做勾画,便于返回看的时候查找,也便于上下文的内容回忆。
在答题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言简洁明了
答题关键词很重要,阅卷老师很多都是看关键词给分。比如会有这样的问题“请问该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种题的答法,如果是比喻,就直接答“比喻”,很多学生会答“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是没必要的。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不醒目。反正不论如何设问,都先把答案关键词写出来,后面再附加自己的理解,这会让阅卷老师直观的看出你的答案
二、注意摘取原文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学会在原文中找答案。一般在提问的上下行文中找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就是答案了。
三、巧用十六字诀答题
在阅读中如果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感到为难的话。可以用到十六字诀。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1、字不离词。
主要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掌握了以上这些阅读技巧和方法,相信你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大幅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