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 找准语言训练点

2019-12-10 08:15:56

作者:戴金辉
  
  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和围绕着课文的结构和内容上大张旗鼓地分析,为了体现其学科特点,让你的课上得更富有语文味,还必须找准语言的训练点,让其反复模仿训练、从而让学生学有所得。
  
  每篇课文能找到语言训练的点很多。就拿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山中访友》为例吧,言语训练点至少可以找到如下三处:第一,“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学生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不……不……也不……”模仿训练。
  
  读了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可以设计“有事物实在景物展开适当联想”的模式,让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这是该文进行语言训练的第二个点。
  
  还有一个言语训练点是作者“访问”“山中的一切”那段文字。我在教学这段文字,为了突出其言语训练,还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呢!
  
  这个意外收获是这样得到的:我先让其反复读这段文字,直至读后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为止。他们读着读着,一对诗歌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突然发出了“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首奇丽的小诗!”的感叹。我赶紧叫停,走向刚才发出这感叹的那位同学身边,问:“你说‘这段文字本身就是一首奇丽的小诗’,能谈谈你发出此感叹的理由吗?”
  
  “老师,理由我怕说不好。”她举落不定的头再次抬起来看着我,“我可以直接将它改写成一首诗歌吗?”
  
  “好啊!”听了这出乎意料的请求,我欣然应允。
  
  这位同学看着这段文字,清清嗓门,即兴改起了诗歌:
  
  清凉的山泉,
  
  捧出一面明镜;
  
  汩汩的溪流,
  
  吟诵着一首首奇丽的小诗;
  
  飞流的瀑布,
  
  唱出雄浑的男高音;
  
  陡峭的悬崖,
  
  额头上刻满了智慧;
  
  悠悠的白云,
  
  让天空变得更加湛蓝;
  
  淘气的云雀,
  
  津津乐道地交谈着在飞行中的乐趣;
  
  坠落的花儿,
  
  散发出大自然的芬芳;
  
  碧绿的树叶,
  
  送来了无边的青翠;
  
  细密的雨点,
  
  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话音刚落,同学们用掌声给予肯定。
  
  “这位同学能抓住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直接将其改写成诗歌,改得多好啊!真不愧是我班的小诗人。”我顺势夸赞一番后,又乘胜追击,“那作者是如何将这段文字写得如同诗歌这般美的?”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这段文字采取的多种表达形式:既有事物的实在部分又有事物的联想部分;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同时还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都被学生一一赏析到位。然后,我设计“山中还有其他什么景物,请模仿这段文字的写法再写一段话”这样一个小练笔让学生训练,学生不但一点儿也不觉得难,甚至还真正做到了妙笔生花哩!
  
  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后来他们自个儿学习带星号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山雨》时,居然也能学着第一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个儿找语言训练点,自觉地进行言语训练。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受文中“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奇妙无比的琴键。”这句话的启发,居然有同学把这句话改写成了“雨点落在绿草上,好像轻叩在琴键的C键上,吹出‘嘟嘟嘟’的音乐;雨点飘在树叶上,如同拍打在琴键的D键上,奏出‘啪啪啪”的旋律;雨点掉在岩石上,犹如敲击在琴键的A键上,唱出‘叭叭叭’的歌声。”真是妙不可言啊!
  
  尽管这句话在表现形式仍显得有些呆板,但细细分析:三组动词“落”“飘”“掉”,“轻叩”“拍打”“敲击”,“吹出”“奏出”“唱出”和一组名词“音乐”“旋律”“歌声”搭配,还是挺有讲究的,还有“好像”“如同”“犹如”三个比喻词也都作了精心排列;从修辞手法上讲,同时运用了拟人、比喻和排比三种。
  
  看着学生自个能改写出这样的句子,我是感到莫大欣慰的。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言语教学的总要求是:注意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感受,体会作者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落实在各篇课文,要求分别是:《山中访友》找出“我”和山里“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句子描写,结合自己的体验交流学习体会;《山雨》学习细致观察,借助联想和想象写出山雨的韵味和作者对山雨情感的方法;《草丛的村落》以作者目光为序,说说自己看到的和印象深的内容,并能结合文中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感受,注意联系实际谈出体会;《索溪峪的“野”》从课文中的描写体会索溪峪的“野”,感受与自然对话,欣赏自然的美。
  
  如何把这些要求一一具体落实到位?笔者认为:还需要我们老师在课文当中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或段落——训练点,有意识地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反复模仿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