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9-11-08 22:16:33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和认知目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线数学教师也比以往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但在实践中,教师对情感目标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可能直接影响情感教学的实施,并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乐学、爱学,使学生的情感与知识技能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注重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从认知角度考虑,关注如何把数学公式、概念和定理讲清楚,只注意讲解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计算演示中的正确性,而很少想到教学的情感性和趣味性。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探究性学习已为教师所熟悉,但是高中学数学教师认为“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还很困难。由于教学方式可分为“接受式”和“活动式”两种,因此,并非只有通过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式的教学同样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要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乐于接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加工。尽可能使教学内容超出学生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利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是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会对话的平等,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不但利于消除病态的自恋和自大,而且学生会愉快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行为。

  数学是具有丰富联系的,在强调内部联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与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恰当的把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可以用于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国情国策、市场营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现代时尚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涉及到理化生、政史地等各个学科。例如大到水电费、通讯费等的函数问题;交通路径、彩票抽奖、风险决策等的概率统计问题;贷款、细胞分裂、人口增长、退耕还林、浓度配比等的数列问题;以及利润最大、用料最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小到在教室里看黑板最佳位置,糖水变甜,水管截面为圆形,买瓜子时先品尝等日常琐事,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利武器,以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

  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过程性的学习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但实际上数学教材内容中却具有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无疑就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如牛顿二项展开式:

  (a+b)n=C0nan+C1nan-1b1+…+Crnan-rbr+…+Cnnbn(n∈N*)

  该展开式的多项系数具有对称性,并能列成一个美丽的杨辉三角。在数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就能从这些数学文化和情感因素中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数学,重视数学的学习和应用。

  过去的数学教学进行的是结论性的教学,只重视定理、公式、结论的讲解和应用,忽视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数学教学总是“烧中段”。经过几十年这样的教育,发现“烧中段”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介于此,国际国内数学课程改革都开始重视学生过程性的学习,把静态的数学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参与调查、实验、猜测、计算、验证、交流等多种活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自信心、成就感等情感。在这整个过程中,立足于数学活动过程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每个步骤中都能进行探索、经历、体验、交流等体现情感教育的活动,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张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