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生命的诞生与延长

2019-10-21 15:53:30

1 2 3 4 5 下一页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徐万田

  2014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安徽青年作家张爱国先生的小说《胖石匠》(《小小说月刊(上)》2014年第3期),初读这篇文章时,作品主人公胖石匠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胖的形象,他对石匠事业的态度,他对自己作品的理解,他对其他人的态度。而其中胖婶和小孙子的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对作品意义和内涵的分析。因试题篇幅等因素影响,这篇文章在入选试题时命题人员进行了适当的删改,这些删改虽未影响作品的主要内涵,但也使作品意义发生了变化。中考阅卷结束后,我联系了作者,在交流中,我请张爱国行先生为我们语文老师写一篇关于《胖石匠》的创作体会,几天后张爱国先生就给了我回复了解读文章《“胖石匠”这个人——草说<胖石匠>创作》,他的创作思考对我认识和理解《胖石匠》这个作品更多的潜在意义有着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我将《胖石匠》的阅读过程和感悟,以及对命题者删改后作品意义可能发生的变化写出来,为张爱国先生《“胖石匠”这个人——草说<胖石匠>创作》一文续貂。

  1.文本生命诞生的曲折

  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认为文学创作并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就写成了什么的,形象会大于思想。“胖石匠”的原型是作者老家村子里的一位木匠,木匠爱自己的手艺到了骨子里,然而由木匠而石匠,主要是因为弥勒佛的出现。这是张爱国先生在《“胖石匠”这个人——草说<胖石匠>创作谈》中表述创作缘由时的话。他原本是想为木匠作“传”的,然而构思中作者又将另一位人物引进作品,这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十分细致,收叠衣服,连一个褶皱都不能有,否则不惜花时间重来——很有“器物精神”。木匠与有器物精神的人物这两个形象结合到胖石匠一个人身上,这样作者的创作目的随着写作过程的推进也在变化着,作品创作时目的和内涵在创作过程发生了变化,“任何事、哪怕再好的事,一旦到了极致,结果必然不妙——所谓‘物极必反’的老道理”便成为作者后来想表达的主题了,而表达这个主题,作者老家木匠做事的憨憨实实,不急不躁,优哉游哉的特征,让作者创作时想到另一个形与神皆相似的一个佛教人物“弥勒佛”,随之与弥勒佛有关的那副著名的对联便进入了作者的视野,作者说自己“盯上了‘容’字——宽容,容人,容己,容己者却不能容人,最后归结到‘容人者却不能容己’上——世事仿佛永远不能完美”。创作进入这个环节,作家自己平日里对佛教的基本认识自然会影响到文字的表达,张爱国先生也说在创作过程中“自己也意识到作品人物命运已不是他所能操纵的了”。这样作品的生命形成变成了人物随笔而生的结果了,张爱国先生在谈到胖石匠时说“现在的‘胖石匠’和他身上的种种,是我最初所没有想到的”。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