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维胜
还是在我上中学的上个世纪70年代,学生中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直到现在,我做了三十年的语文老师,这样的情形我看仍未有改观。为什么?
一是文言文离现实愈加遥远,学生诵读刻苦用功远不如我们上中学那个时代;二是学生作文借助媒体、照搬媒体的作文太多太多,有的甚至百度一搜,一下了之,自己一动笔便无话可写;三是鲁迅的文章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被赋予太多犀利批判性、意义深刻性,让学生觉得鲁迅太高太大,甚至有点“面目可憎”。高中生尚且如此,初中生自不待说。
但是学生所怕的这三样却恰恰又是语文教育重要的组成内容,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找到一个学习的切入点,想方设法使学生的由“怕”转而为“爱”?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还保留八篇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七年级下册)《阿长和<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雪》(八年级下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九年级下册)。这八篇作品的安排的顺序是有讲究的。捷克教育家说:“教材的排列能使学生先知道最靠近他们的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再后去知道相隔较远的,最后才知道隔得很远的。一切功课的排列都要使后学的功课能够依靠先学的功课,要使一切先学的功课能够靠后学的功课固定在心里。”简单地说就是八篇作品安排的顺序,体现了编者对于初中学生学习鲁迅、认识鲁迅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一种规律认识;展现的是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思想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遵循语文新课标的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那么,我们应该这样确立作品的教学重点:七年级我们应该引领学生体验鲁迅先生内心充满的童真童趣;八年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的历程;而九年级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对社会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学习时,删繁就简,给学生一个生动的鲁迅,学生一定会学有兴趣。
《雪》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其主导思想倾向是积极的反抗黑暗、向往光明,体现了鲁迅的斗争精神,散文诗集中的不少篇章是对坚持前进、坚持战斗的斗士的歌颂,也折射出作者永不疲倦地探索真理和对黑暗势力永不妥协的韧性战斗精神,有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当时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和内心的空虚,表现了鲁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雪》很能表现《野草》的思想精髓。《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由事物激起的作者的心灵之声。《雪》生动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但又不是一篇普通的写景文章,因为在鲁迅笔下“朔方的雪”有象征意义,它体现的是一种独立张扬、孤傲不屈、勇于牺牲的个性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品味鲁迅笔下的北方雪景的悲壮美,还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了解象征意义。“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不仅突出了北方的雪的特点,我们还读出了像雪一样的斗士们独立坚强与韧性。从而窥见鲁迅的战斗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同时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藤野先生》这三篇分别归属于回忆成长足迹的七年级下第一单元,回忆凡人小事的八年级上第二单元以及回忆人生轨迹的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明确了各自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之后,学习的切入点也就十分清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强调童真童趣;《阿长和<山海经>》侧重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而《藤野先生》则是写藤野先生对鲁迅成长中性格的影响和爱国思想的变化历程。
《社戏》《故乡》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4篇小说总集。在《呐喊》的自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应该说《呐喊》集中体现了鲁迅思想的转型:从科学救国、医学救国到文化救国,从一个普通的爱国青年转变为一个用笔战斗的革命家。那么在学习三篇小说时是不是都要体现这一点呢?显然不必,因为教材对于这三篇小说有所改动,尤其是《社戏》,它是七年级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选择了全文的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我们学习时,可以通过感知选文所展现的人情美、风情美去感受人类文化艺术生活的魅力。而《故乡》和《孔乙己》则是九年级学习的内容,学习者是有了一定价值观人生观的九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去关注鲁迅笔下精神麻木的农民市井小民与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文人,和鲁迅先生一起去否定旧世界。所以这两篇小说学习的切入点可以选择是“物是人非”和“冷漠麻木”,九年级的学习应该从精神层面上解读鲁迅。
驳论文《中国人只掉自信力了吗?》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这篇短小精悍的杂文向我们的学生展示鲁迅杂文绝妙的笔法,惊人的战斗力。鲁迅写此文是为了批驳给战斗中的人们带来消极影响的“失掉自信”论,鼓舞民族自信心,要给民族带来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了解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立场观点,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切入点就更清晰明了,围绕“批驳和赞美”来学习即可。
义务教育阶段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或学习,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能力,从温馨的童年回忆深入到冷峻的现实批判,由平和的感性上升到战斗的理性。让学生能贴近鲁迅,理解鲁迅。当学生的思想跟随着鲁迅作品成长时,鲁迅的思想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就不再害怕周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