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系列9

2019-12-09 07:28:40

近期农民工子女离家出走案例及分析(1)


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的黄鹤校长讲,10月30号,他们学校的一个初中二年级女孩离家出走了。在那个寒风刺骨、冷雨飘飞的晚上,她在离家很远的一座桥下缩了一夜,并且遇到好几个不怀好意的出租司机的纠缠……这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11月2号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她叫刘慧萍,今年15岁。


慧萍见到我,很主动地和我说话。当我告诉她我和她一样,从小也在爷爷奶奶家长大时,她感到了很大的认同,更是对我打开了话匣子。


她生活在怎样一个家庭呢?是什么原因让她宁愿忍受寒风冷雨也不愿呆在家中呢?


慧萍一家来自河南一个贫穷且不时有水灾发生的小村子。爷爷那一辈在土地上越忙越穷,父亲这一辈离家打工——不避寒暑、起早贪黑从很远的大兴区新发地市场为北京市民运送最新鲜的蔬菜,奋争十年,物质生活有了质的改观,现在每天收入300元至400元(当然压力很大,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可是,用慧萍的话讲“我爸我妈过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他们半夜出发,下午回来,我很少见到他们,更别提说话了!我将来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赚很多钱,而要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慧萍姐弟四个,她是老大,跟奶奶长到14岁,今年年初第一次被父母带到北京;老二刘慧娟,13岁,现在仍然住在奶奶家,在当地上初一;老三刘小静——刘家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带给父母极大的失望。在他们家乡,“没有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慧萍语),“不生儿子不罢休”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小静出生后,父母曾一度不想要她,于是她被姥姥收养,一直到现在。她今年10岁。老四刘宽——这个千呼万唤才降生的儿子,今年9岁,现在和大姐一起留在父母身边。


慧萍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是一个“留守儿童”,每年只有春节时可以与父母相聚二十几天,其余时间内,二至三个月才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她在应该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年龄内却与父母远隔千里,这必然造成情感上的隔膜。来到北京以后,父母每天工作十七、十八个小时,很少有机会交流。更糟糕的是,她的父母意识不到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自己的孩子对亲情有着非同寻常的渴求!慧萍的父亲刘其众认为,在金钱上好好满足慧萍就是爱她;当她做错事的时候,管教一下就是关心她。这“金钱”加“管教”的方法怎么能让一个本来就“亲情饥渴”的孩子觉得温暖、觉得被爱呢? 而慧萍的母亲在外面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回家后会把火气发到慧萍身上,经常用“去死吧!”、“你这个笨东西”之类的词语,这对慧萍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虐待”,而慧萍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就是母亲对她买的一件衣服看不顺眼,骂了她,并打了她一巴掌。慧萍泪眼朦胧的问我:“姐姐,你说我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孩子啊?”和亲生父母同处一室却感觉不到温暖、感觉不到爱,这是怎样一种绝望?


慧萍的家庭问题很具有典型性。这个家庭是农民工家庭状况的一个缩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转变,从“单身外出”到“举家迁徙”,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明显增强。流动者作为“个人”也许通过吃苦耐劳就能适应生活的变动,可是“流动家庭”作为一个“系统”,适应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综合分析慧萍这个家庭系统,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造成农民工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家庭的流动造成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感情隔膜;第二,现实生活压力太大,无暇顾及孩子。第三,父母在外受到来自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歧视与压抑,很容易把消极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第四,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教子方式简单化、物质化、甚至粗暴化。第五,父母传统观念太强,耻于表达感情,更不会表达感情。第六,在父母之外,几乎没有亲戚、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依靠和安全感。从轻处说,这会引起临时性的离家出走;从重处说,会过早地把孩子推向社会,甚至会导致孩子为了寻找认同与接纳而加入犯罪组织。这种种原因导致在农民工的家庭中,父母的功能十分薄弱,亲子关系非常紧张!如果再加上疾病、丧亲、离异、再婚等因素,这些孩子又将何去何从?


从具体的可操作层面来说,学校、社会团体(比如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该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张支持的网。比如正像“行知学校”所做的那样,建立“家长学校”——学校出面组织孩子家长进行培训、讲座,帮他们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及生理心理的特点。但是,就现在情况看,打工子弟学校中能设立这一功能的是凤毛麟角。所以,更具有可行性的也许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他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与农民工的孩子建立点对点固定的、长期的联系,给他们陪伴、支持和鼓励。这样就为那些缺乏支持的孩子建立了一种归属与认同,使他们不至于失去对社会、对人的信任。同时,对于农民工的家庭——这个很脆弱的系统来说,也急需亲子家庭教育的介入。另外我感到在农民工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和“情感培训”的重要性,大陆急需建立专业的社工组织,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表达感情,享受感情。毕竟,与理智和物质相比,人的心更喜欢感情。我们不是因为理智和物质而留恋这个世界,而是因为感情。


农民工为了让生活好一点而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如果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以付出家庭、情感和后代作为代价,岂不可悲?我想如果有更多的人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一下农民工家庭的这种痛,也许现实的惨淡中会多一丝温暖……


农民工的家庭真的非常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