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法在历史中的应用

2019-10-18 07:00:15

比较分析法在历史中的应用
  
  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也是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直观运用。比较分析法就是在同一中求差异,在差异中求同一,通过分析比较,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几年来对此进行了探索,颇有感悟。
  
  一、因果比较分析
  
  原因和结果是现象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果联系不仅是必然的、客观的,而且是辩证的。在现实世界中,特别是社会生活中,二者的联系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同,但事件的结果却不同,即同因异果;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不同,但结果却相同,即异因同果。要想把这些复杂的因果关系搞清楚,就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比较。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事件就属于“同因异果”。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但结果不同,前者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后者巩固了统一,光大了儒学。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一是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采用的是残暴的禁绝手段,而汉武帝采用的是行政命令手段;二是西汉时的儒学吸收了阴阳家、法家的一些主张,是适应当时需要的新学说。
  
  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就能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要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
  
  二、系统比较分析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一些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学生极容易混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学生就能区分开来,并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西汉时的“七国之乱”和唐朝时的“安史之乱”都是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即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如果讲课时不对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平叛后采取的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分析,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七国之乱”之后西汉却出现了汉武帝时代最强盛的局面。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导致汉、唐乱世的出现有其相同的原因,那就是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西汉前期,诸侯王拥有征收赋税、铸造货币、任免官吏的权力,势力很大;唐朝时,节度使总揽地方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节制。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刺激了诸侯王、节度使争夺的欲望,因此发动叛乱。“七国之乱”发生后仅三个月就被西汉政府平定,而“安史之乱”却长达八年之久才被平叛,叛军还一度攻占都城长安,使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西汉政府继续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直接分割王国的封地,直到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有效地加强了集权。上的大一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此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唐朝虽然也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安史”的残余势力仍在,有的还做了节度使,唐政府没有进一步采取彻底解决割据势力的措施,反而采取了“以方镇御方镇”的错误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没有挫败割据者的野心,改变分裂割据的形势,反因战胜者分赃不均,重又挑起叛乱。唐无法实现上的统一,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日益衰落,最终被藩镇所灭。
  
  同类事件的比较,容易简单化,学生只对一些表象进行比较,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的分析比较,这就需要执教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由“量”的认识上升到“质”的理解。
  
  三、横向比较分析
  
  横向比较,就是把同一时间(或时期)在不同空间(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经济迅速发展,究其原因,教科书已讲得很明确,但要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总结历史规律,就需要深挖教材,比较分析,问题才能迎刃而解。通过分析比较,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2)都通过侵略扩张获得大量资金、原料和市场;(3)都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采用;(4)垄断组织的促进作用。至此问题已基本解决,如果就此止步,学生已经活跃的思维就可能被窒息,如能再深层次地加以点拨,学生就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性的东西就会自然导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地区的奴役和掠夺之上的,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落后就要挨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在分析比较中由“史”引出“论”,然后用“论”去统率“史”,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四、纵向比较分析
  
  纵向比较,就是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进而揭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如我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如果讲课时只依教材而讲,不进行纵向比较,学生就只能掌握其皮毛。所以我在讲课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两次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外,特别强调了对两次改革的比较:两次改革都是成功的改革;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都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都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通过以上比较就可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任何时期的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措施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五、逆向比较分析
  
  逆向比较分析,也称逆推比较法,就是采取与时间顺序(或顺向思维)相反方向比较分析的方法。当有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用顺向思维方法难以理解时,就可以采用逆向分析法。
  
  如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与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上所起的作用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就可采用逆向比较分析法来探讨。
  
  启蒙思想是:(1)法国大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大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导致(1)是因为(2)启蒙思想理论成熟,体系完整,革命性强。导致(2)是因为(3)法国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导致(3)是因为(4)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较高。导致(4)是因为(5)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很少受外部的干扰。
  
  维新思想是:(1)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促成了戊戌变法,但变法很快失败。导致(1)是由于(2)维新思想理论不成熟,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导致(2)是由于(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导致(3)是由于(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4)是由于(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发展起来的。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起作用不同的原因只要从(5)顺次推回(1)再加以比较就一目了然。这种层层推进的比较分析法逻辑性强,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果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联系。
  
  总之,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对此探讨,使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