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应试需要的几种思维

2019-09-16 13:53:25

1 2 下一页

  作者:云南省大理州弥渡一中 自永军

  高考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可当我们静心研究时,会发现高考语文不是天马行空,也不是雾里看花,高考语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当我们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后,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站在教育教学的角度、站在学生应试的角度,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语文是有“道”可求的。笔者胆大妄为,姑且对高考语文应试需要有几中思维作些思考。

  一、逻辑猜读的思维

  今天早上讲试题,讲文言文阅读《明史·马文升传》,我在投影上找出本节课的标题《明大意,通语句,能辨析——文言文前钩后连“猜读法”》,让同学起来翻译,好多同学不敢说话或是不愿说话,有几个同学说:“老师,我不会。”我说:“谁都不全会,不会的部分就做猜,用猜读法。”硬是逼着学生猜了一部分,其实学生还是能猜出大体意思,我发现,原来学生没有猜读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考试,很难做到100%的题都有把握,学会“猜”,就非常有必要了。当然,我们鼓励考生平时加强基本功训练,一步一个脚印,猜是万不得以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考场上猜功是有用武之地的。

  这里的猜是一种合情合理的猜,比如文言文阅读的前钩后连猜读法、逻辑代入验证法、古今情感揣度法、情境换位思考法、词语联想法,都是在考场上非常好用的猜功。选择题的迷惑性较强,就是我老师自己来做高考试题,在有的选项上出是模棱两可,更何况是学生了。那么,该怎样猜呢?

  我想科学的猜应该是建立在对考点、知识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从命题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假如我出题,我会怎样考,我将在哪里设置陷阱。比如,成语使用正误判断,4个成语中可能一两个是自己平时相对熟悉的,而其中一两个可能是自己不熟悉的,甚至是平生第一次见过,试想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在学陌生的成语,如果命题人故意设置为错误选项,大多考生都不明白,考试就没有区分度,考查该项的意义就不大,所以命题人往往把生僻的成语一项设置为正确。而那些乍一看很熟悉的成语就要注意了,命题人喜欢玩的就是“熟悉陌生人”的游戏,所以考生越熟悉的越要小心,考试中的“杀熟”现象是常有的事。高考试题喜欢绕弯子,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青天。比如,2013年全国卷Ⅱ第13题,其中B项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风姿绰约”乍一看是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选项好像错,但根据常识看梅先生演的是女子,所以又对了。我认为高考试题命题人故意设置陷阱,来区分考生知识点掌握牢靠不牢靠。

  当我们还原考场的真实情境,我会发现,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要能排除陷阱,除了需要平时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外,也要有点设防心理,适当揣抹一下出题人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类比推理的思维

  其实,好多道理是相通的,很多时候就某事想某事,不一定想得明白,就某个考点来思考某个考点,考生也不一定明白,当我们不明白时,可以运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来理解,会发觉原来如此。比如,2013年全国卷Ⅱ第14题,C项: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其中“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只需类比造几个句子,如显示了房地产业正在崛起;显示了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就知道是缺宾语了,应为“显示了……的趋势”。

  再如,社科类文章好多时候考的是对原文转述的理解,就原文理解原文,不好理解,怎么办,跳出原文用类比推理思维来理解就容易多了。在学生考试中,我发现学生对类比推理思维方式不会运用,许多题目不用类比思维不好下手。类比思维能让学生准确、快速的找到答案,这是一种聪明的办法,可我们的好多学生原来不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