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不应该成为教条

2019-12-01 22:20:05

1 2 3 下一页

  作者:胡家曙

  “用教材教”的提法始于语文教学,本来是有相对内涵、有边界意义的教学策略,但由于绝对化的理解和追风式的攀附,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甚至蔓延到其他学科成为某种教条。“用教材教,不能教教材”成为许多“专家”的口头禅,也成为许多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清规戒律。

  其实,超脱一点看,教学内容的设计路径归根结底可能有三条,我们可以用教材教,也可以教教材,还可以不用教材教。厘清其中的来龙去脉可以解开大家认识上的绳索,从而回到教学内容原有的广阔天地。

  一、“用教材教”意味着什么。

  “用教材教”是目前最主流的提法,它潜藏着的认识前提是把教材当成凭借。按这种逻辑,“用教材教”的内容必然分为两大部分:凭借什么,想教什么。有专家用“原生价值”来指称“凭借什么”,用“教学价值”来指称“想教什么”。如果教学内容主要关注的是教材的原生价值,就属于“教教材”;如果教学内容从原生价值出发,主要关注教学价值,就属于“用教材教”。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用教材教”可以设计的基本内容框架可以是:感知内容——意会语文知识——欣赏言语——言语应用。这里,感知内容是基础,是后面学习的起点和凭借,这个过程,要关注教材的独特内容,用语文知识的镜子来观照可供解剖的载体。可见,“用教材教”本质上就是借教材教知识练能力:把某个文本当作例子以期举一反三,关注的正是语文知识;言语欣赏、言语应用正是在学习、强化这些知识,并使之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些广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教材教”实际上指向的是知识本体,但眼下又似乎要淡化知识学习。这种深层观念上的混乱,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直接表现就是不敢肯定到底怎样“用教材教”。李海林教授认为:“语文课不以单纯掌握知识为目的,但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语文课可以不学知识’。作为一门课程,知识是它的主体构成。”[1]古人的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我们影响很大,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它的机理,但今天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是,在语文学习时间被大量挤压的背景下,我们还有时间像古人那样拿着一本书读“百遍”吗?在更加强调言语形式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还是仅仅满足“义”的理解吗?一百多年前,马建忠先生就感叹“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2],一语道破了这种纯粹语感式学习存在的弊端。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