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标准要求中学作文惹争议 语文教育是培养文学家?

2019-12-06 16:14:06

1 2 3 4 5 下一页

  作文分数越高越有害?

  “我读过我女儿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作文,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学老师的嘱咐写的那些对她的考试毫无用处的随笔和日记,才多少显示出了一些文学的才华与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真实感情。”作家莫言曾撰文谈我国的语文教育,他说,“我们恨不得让后代都像一个模子里做出来的乖孩子,决不希望培养出在思想上敢于标新立异的‘异类’”。

  《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甚至直言:“我一直给自己的女儿拖后腿,不愿她的语文成绩好,尤其是作文。”他说他和太太一致认为,这种作文分数越高越有害。“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一些由中国大陆培养出来的少年作家,他们成年之后基本上都成了废料。你还不能跟语文老师探讨这种问题,因为没有探讨的共同基础。在工作中,我读过很多语文老师的作品——年轻点的,还有点锐气;年纪大点的,全都是腐朽气息。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指导孩子写文章呢?”叶开甚至用了“催吐”这个词,他说:“我支持学校的工作,但我也要在暑假里给女儿催吐,让她把在学校里不幸吞食的那些语文垃圾都吐出来。”他所说的“催吐剂”则是《哈利·波特》、《夏洛的网》、《丁丁历险记》这样的作品。

  争议焦点

  作文评判偏爱藻饰文章?

  中山纪念中学刘佳杰老师认为,长期以来,从小学三年级看图说话开始,作文就被学生当成是一道题目,而不是心口合一,真心话的表达。学生会认为文字就应该讨巧、包装,这样一次两次之后,学生就“学乖”了,不会再写真情实感。

  刘佳杰说,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似乎更喜欢藻饰的文章,这是文章“成色”的“硬件”标准。广东去年公示的一篇“优秀”作文,里面引用的5条论据都是失实的,比如某某作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或者根本就查无此事。现在网上也非常多各种伪造的名人名言,这些文字现在大受追捧。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习染,传统审美取向的影响,以及应试的熏陶,学生在作文时乐于引用,而且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中等偏上的学生当中。据说某些地方还训练学生如何编造名人名言,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不单是为文的问题,甚至是为人的偏差。

  作家叶开则说,在高分作文中,他读到的都是大而空的抒发,没有细而真的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现在一些教师更注重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不是文学艺术中散发出来的强烈的真善美;是虚假的瞎猜和说教,而不是真实的感受与体验。滥用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是因为作者缺乏广泛有效的经典阅读积累,缺乏自己的个人思考能力,而只能空泛议论,套用名言和好词好句。

  刘佳杰提出了他的建议,希望能从作文的评分标准入手,崇尚质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记得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批评现在学生的作文文艺腔太重,伤春悲秋,无病呻吟,我作为一线语文工作者,深有感受。”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