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信息技术,语文教学
课题: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语文教学的成绩一概抹杀,但当前语文教学也确实存在着问题。
首先,现行教学体系与语文学科体系之间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现行教学体系要求学生以线性方式发展,即由低向高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学科知识体系也应按照线性方式构建,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一些层次较清楚、序列性较强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在教学上显得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较易适应。而语文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就存在着模糊性,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语文学科知识更缺乏清晰的层次,难以准确地规定量化的标准,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曾经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根本弊端即在于此,教、学皆无所依。有许多学者、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学语文知识体系,并试图以此为依据建设语文教材。也有的老师注意到,语文知识本身在层次上有交叉性,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语文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语文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所能奏效的。有的教材编写者试图建设网络式的教材体系,按单元编写,但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能用简单的认识过程来概括,它必须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知识与能力不完全同步发展,学生也并不是在知识层次上完成了由分解到综合的过程就能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操作。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存在着模糊性,或者说很难按照一个线性序列确定学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上,这与数理化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同年级的语文水平差别之大远超过其他学科,在中学以上,很难根据年级判断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我们只能按年级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学习。
以上都是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如果让我们的目光关注一下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读、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方式将由过去的线性方式向非线性的网络化方式转变,这使读者能够自主决定阅读的内容,利用链接随时可以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般要按作者规定的次序进行,而现在则由阅读者自主决定。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网络式的结构。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并将对人类的思维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想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基于以上思考,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二、实践探索
首先我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是进行网站建设,我利用asp技术建设了语文教学网站,asp技术可以方便地对网站内容随时进行更新,并可在网站内使所有的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协作与交流的过程。网站中包括课文参考资料和语文论坛两部分。我根据教材篇目在网上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加入课文参考资料中,其中包括课文分析、相关图片及音频视频资料、相关文章、同步练习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浏览。在语文论坛中我为班级每个学生都注册了用户,学生可在里面发表文章进行讨论。论坛目前建立了语文研究和作文天地两大分类,语文研究以课文为单位分版,学生浏览完有关资料后可在相应课文论坛提问、讨论;作文天地包括自由作文和作文训练,学生可在自由作文中发表自己平时的练笔,在作文训练中按训练要求完成写作训练,学生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近体诗八首》
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欣赏,第三单元是唐诗宋词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意义建构”更为重要。而且这篇课文包括八首唐宋近体诗,容量大,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于是我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们在多媒体教室共同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计划用四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为三个学习阶段。
【第一阶段】 1—2课时为尝试研讨阶段。
〖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自己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近体诗八首的资料。
2.(1)任选两首诗写一份作者简介、作品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
(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诗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欣赏诗词九要》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课文中的二首诗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杜甫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杜甫,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阶段】 第三课时为引导研究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杜甫的《登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
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我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4.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a.《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b.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
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5.小结。
6.开放性研讨题目。
a.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b.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 长沙》等。
7.诵读《登高》。
我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自主深入研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我首先在论坛中转贴了清华附中的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文《梅边吹笛露桥闻》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杜甫研究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在近体诗八首中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我也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
三、思考与讨论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经过了艰苦的准备过程,但也是一个愉悦的过程,学生的表现甚至让我感到吃惊。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共10课时后学生在论坛内的贴子总数便达到1,041篇,所有学生均参加了讨论,最多的同学发表了30多篇文章。学生兴趣的高昂、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深度都让我感到意外。我把学生的部分讨论内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在中国中小学教育网即k12网站的语文论坛中发表出来,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关注,并对学生的文章发出了一致的赞叹。这次教学探索,也引发了我的许多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站内用户等级的功能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固然有着许多有效的刺激学生学习的力量,如来自各方面的奖惩手段、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等,但大多最终指向今天的学习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上,如果缺少学生真正的内在的兴趣,学生很难为了一个遥远的目标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某一学科上下功夫为了什么?除了兴趣外最直接的就是为了分数,学习内容在考试后异化成了分数、结业凭证、录取通知,最终造成了学生的厌学,甚至造成了无意义的教育——背离了本来教育目的的教育。而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尤其是在一个有着长期固定的学习团体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提出更好的问题、更深刻的思想、更有新意的观点或者提供更新的材料,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而学习的深入所带来的收获更能带来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2.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交流中迸发了思维的火花,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真正的思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这也给了他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的想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去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时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速的反应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久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
3.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此仅举两首学生咏杜甫的诗作为例:
其一(高二•二班 杨春雷)
瑶湾才子纵情志,不辨官场仕途歧。
风云忽起历患难,满怀壮志空衫衣。
目含世间疮痍泪,笔走人间劳苦疾。
何日工部碑前过,青松自有杜鹃啼。
其二(高二•一班 王泽)
世上疮痍笔中锋,
黎民疾苦化心中。
壮志未遂孔明愿,
诗史存世启放翁。
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这是学生创造性的充分表现。
4.使协作交流真正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处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在讨论中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过程。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语文学习来说交流则更为重要,可以说,交流是语言学习的催化剂。在传统的课堂中却很难做到,师生交流可能有一些机会,但生生交流却难以充分的进行,在网络教学方式下,这种交流则可以充分地进行,或者说,交流就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基本内容。
5.这样建设教材便能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
教材容量的增大增加了学生的读写量,使学生有足够的言语活动和感性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同时也在语文学习中加入了信息选择和处理的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使学生更有效地适应未来的信息社会。
6.让语文成为真实的语文。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却常常进行架空的技巧训练,学生缺少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文,这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意义。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2019-09-04 13:29:53
相关推荐
- 初中数学定理:三角形内角定理 2019-08-25 18:56:15
- 给学生个性化阅读一个力 2019-11-14 21:51:36
- 2015中考生物知识点:酵母菌 2019-08-05 12:36:09
- 1938年7月24日 武汉会战拉开帷幕 2019-11-20 11:44:10
- 歪打正着的意思_歪打正着的成语解释 2019-11-09 14: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