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立足于物质体积的大小因素,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理解决定物质的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即①粒子数目;②粒子大小;③粒子间的距离。首先,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比较方法获得数据。然后,用已获取的感性知识,在教师启发下进行理性分析,从中归纳出对气体体积影响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因素。引入正题----展开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最后,简单介绍阿优加德罗定律。
【教学片段】
(小黑板展示)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填写下面两张表格
表1(温度:20℃)
物质名称
物质的量
(mol)
质量
(g)
密度
(g/cm3)
体积(cm3)
铁
1
7.86
铝
1
2.70
O2
1
1.429
CO2
1
1.977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跟体积的关系。
(讨论后回答):1、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在相同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设问: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首先,请打开课本第49页图3-4“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距离比较示意图”及51页: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微粒间距离比较示意图。
讨论并分析:决定各种物质的体积大小因素有哪些?
归纳:1、决定各种物质的体积因素有三种:①微粒数目;②分粒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2、如果物质所具有的粒子数目相等:
①当微粒间的距离很小(如固、液态):微粒的大小决定物质的体积大小;
②当微粒间的距离较大(如气体):微粒间距离是决定气体体积的大小;
③表2中不难看出在0℃、1atm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即在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基本相同。而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是受压强P,温度T共同影响的。规定:标准状态----0℃、101kPa的状况,用S.T.P表示
一、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教学,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处理是比较符合学生学习与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导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本节知识的结构顺序。同时,通过学生对两张表格的数据进行计算,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规律,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演绎的思维品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与需改正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估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往往提出的问题,学生并不能往我预设方向思考,因此,实际的结论是在我不断提示,亦是由我总结归纳出的结论,这其实是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力不强,问题意识不强,往往是教师的问学生答,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此内容理论性强,如果单纯以讲解、思考的学习方式,显得枯燥乏味,在最后总结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时,我想到可以用同学熟悉的事情作比喻,学生升旗与课间操。
1、学生人数越多,占的操场面积越大(粒子数目)
2、升旗时,如果两个班级人数均为50人的学生去升旗(粒子数目相等),由于队伍中的同学之间距离较小(相当于固、液体),高中班比小学班占地面积大(粒子大小)。
3、做操时,同样人数均为50人的两个班(粒子数目相等),由于要求同学之间的距离较大(如80cm×80cm)(相当于气体),此时高中班与小学班占地面积相等(粒子距离)。
当然,教学过程中应符合科学性,体现本节课以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出发点,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效果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