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的精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二期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探究为主线;以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基础;以问题讨论、专题研究、项目设计为载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总是有着很强烈的“权威情结”,教师的权威和强势地位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体的张扬,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
创设丰富的物理情境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境,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过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物理情境创设的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查认为,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和非智力基础之上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方式。物理情境的创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
1、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清代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兴趣;再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摧残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学习的强大动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迅速但没有成熟阶段,求知欲、好奇心很强烈。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若在物理教学中能创设一些出其不意、耐人寻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那么,课堂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如:“液体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在灌满水的塑料饮料上用针上下扎几个小孔,现象明显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不难知道“液体对容器侧臂产生压强,且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样的小实验简单明了,基础较弱的同学也能发现实验规律,从而使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情境创设要激发学生的好问心理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初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平时总喜欢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但他们的思维往往比较肤浅、幼稚、散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一些符合物理规律的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好问的积极性应该得到保护和鼓励,。
如:《大气压》的教学中,我在长颈漏斗(大口用橡皮薄膜封住)里灌一些红色水,然后倒置,结果水没有流出来,橡皮薄膜凹下去了。由于我在“液体压强”中,用它检验液体压强和容器形状的关系,因此,当时就有学生把它当成是由于液体压强而产生的现象,但马上就同学反对“橡皮膜在上面的,而且没有碰到液体,不会是液体作用的效果”,接着在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中,有了最后的结论“是大气压的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情境不仅使同学们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使更多的同学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3、情境创设应具有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的要求需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下才能有效地实现。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的思维能发生跳跃,特别是在学生没有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之前,情境创设应更具有有效性。反之,若情景的创设含糊不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则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共鸣,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如:前几年,在《机械功》的授课中,我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想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但适得其反,许多同学没有真正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研究了教材后,我让同学们自己做实验,“把椅子举起,而后平移一段距离”,再从用力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析两者的区别,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理解了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增强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物理情境创设的方式
物理情境的创设,必须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呈现方式不一,但围绕的主题是: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经历,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融入物理教学活动中。笔者从日常教学中发现: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媒体,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把物理情境分成图画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以下我就物理情境创设的方式作粗浅的探讨。
1、图画情境
视觉是人类的第一感觉,人的视觉受到有效地刺激,会激发起人们对事物的思维、联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有效行为,引导人们去探究。一张或几张寓意深刻的图画会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图画情境意在图画使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
例我在讲授《机械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向同学们呈现这样一幅图画:一名在空中飞行的飞行员,用手去抓旁边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情境,使学生们看了后就觉得又好笑又好奇,有的迷惑地问到:“难以想象,飞行员能抓住子弹吗?”有的更为飞行员担心,子弹会把飞行员打死的。这个情境将同学们带入迷海中,又使学生门心中充满好奇,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揭开谜底。
2、故事情境
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处身置地的充当故事角色去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他们的思维也随着故事的情节变化逐渐活跃,当故事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更强,这迫使他们去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故事情节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活跃课堂气氛。
例在讲《力》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候,我讲了一个《张飞自抱自己》,故事中有一情节:“传说,有一天,张飞嘲笑小孩无法抱起一小石块,但小孩要求张飞把自己抱起来”。我以此为悬念要求学生们猜测故事的最后的结局,由于同学们不具备力的基础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张飞力大无比,能轻而易举地抱起自己,当时课堂就活跃起来,有的自做实验,有的重复故事情节,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的解答,最后明白了“力是物体间的作用”和“力和力气的区别”。
3、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归纳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虽然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地提高,但无法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由于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从众心理,因此设计实验情境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的物理方法。
如:在讲授惯性时,我用生鸡蛋代替钢球置于硬纸片上,将惯性演示仪换成装有纸的玻璃杯,然后一手扶着杯子,一手迅速地抽去纸片,在我抽去纸片的一刹那,我发现同学们都为鸡蛋的命运而担忧,当鸡蛋安全地落在玻璃杯里时,大家如释重担地呼出一口气,同时感到惯性现象实在有趣。
再如:在讲授《滑轮》这节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和力的方向分析得出滑轮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把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实验,使学生们明了实验目的后,通过小组讨论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把数据、力的三要素填入表格,分析表格得出使用滑轮的特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使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表格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4、生活情境
大自然是人类美好的生活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绚丽色彩、奇妙异境,无不包含着深奥的物理道理,自然的发展又为人类提供了智慧的源泉。一个简单自然现象,一个生活常识,一个生活用具都为我们提供课堂教学情境,这种现象生活中经常发生有亲近感,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它产生的原因,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可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例在讲授《大气压》时,一般常常用马德堡半球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和很大的,但无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我让学生们准备一盒纸盒饮料,接着让同学们通过吸管向盒内吹气,然后松口,同学们被突然喷出的饮料弄得晕头转向,这时,有的同学自言自语地说到“是空气压出来的”。学生们对这种现象很好奇,使他们知道了物理离他们是那么近。最后我让同学们把饮料吸完,继续吸气,通过观察,发现纸盒变形,使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到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这样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5、问题情景
“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种”,当教师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这犹如火种点燃,立即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经历解疑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如:在讲授《密度》时,课前我提问:“铁和羽毛哪个重?”一时间,课堂气氛热烈,答案各种各样,在一阵阵争辩中,最后得到“无法判断”的结论。接着我又问:“由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猜测质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从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对问题的解答我了解到了同学们对控制变量法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判断力、思辩力也能得到提高。
以上是诸多情境创设中的五种,不论创设何种情境,它们肯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环境、学生素质、教师素质、教具等等。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的手段能改变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成长心理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以“情”为纽带,加强师生间互动,学生间的协作,以“境”为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主动获取有用信息,主动归纳的能力。
来源:高垚骏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