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多读多写,语文学习没有其他路子

2019-09-02 06:10:24

  新课程改革15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合乎科学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出现。在教学实践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改革15年的成果似乎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但不得不说,目前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颇为严峻的问题。比如,《课标》中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很好的,可在这个快餐式阅读的年代,到底有多少孩子能够达到这样的阅读量?想必这样的孩子真的是凤毛麟角。假如学生从六岁小学一年级到十八岁高中毕业,仅仅学习几百篇精选出来的文章,他们真的能够学好语文吗?能培养起较好的语文素养吗?究竟有多少孩子从读书中找到人生的乐趣?有多少孩子会说语文学习对我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

  在不少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书架上的书成为应付上级视导检查、督导评估的“应景之作”,很多书籍不是“素银灰丝时蒙卷轴”就是“高束焉,庋藏焉”,不知何日观,包括借阅记录都是找学生临时补的。因为长时间没有人借阅,一摞一摞的书籍在那里安然地睡觉、静默,有的已经发出难闻的霉味。学校的几万册图书资源都在那里浪费着,难道让图书馆正常运转,学生周六、周日在家看自己借阅的书籍就那么难吗?

  任凭书在那里一天天烂掉,孩子们就是看不到,无法从书籍中寻觅到智慧,这不能不让人心痛。

  前几天和一位同事打球,他说孩子中考980分,够宁阳一中统招生分数线,可是语文成绩仅有95分,问我有没有好的提高成绩的办法。我说没什么好办法,唯有多读书,暑假里可以读一本名著,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还可以订《读者》、《意林》或《青年文摘》之类的刊物。并且做好读书笔记,只要坚持,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

  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翻翻孩子们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一件令人既纠结又心痛的事:许多的孩子的语言竟然是那么贫乏,有很多无话可说的学生,有很多说空话、假话、套话或大话的学生,有很多无病呻吟、空喊口号、毫无个性、缺乏文采的学生,有很多说别人的话、电视上的话、报刊上的话的学生,唯独少有尽情书写自己内心的学生,清代黄遵宪所说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几乎无法在学生的作文中找到。

  我很赞同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提出的“新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就要借鉴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与做法,回归多读多写的路子。一节课完成教材上的一篇课文,然后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读书、做笔记、背和悟。教师推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篇目让学生去读,时间长了学生就会积淀下语感,内化为语文素养。

  不能光埋怨学生,关键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很多学校一周一节的阅读课都没有开,连课外活动的时间也不组织学生读一读书,一个学期学习不到30篇的文章,学生能学好语文吗?

  2011年版的《课标》反复提到学生要多读书,多积累,这是十分正确的提法。语文学习就是要多读、多写,除此没有其他的路子。倘若想寻找别的所谓“终南捷径”,那只能是缘木求鱼、自找苦吃。(作者孔令军,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第2次入选“锐评”栏目。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