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垣已毁,城门及城楼也不复存在,城内古建,诸如寺宇、殿阁、衙署、豪宅,也七零八落,存之不多。古老的太原城,虽历史悠久,文化淳厚,但承载它的大多集中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街巷和街巷之名中。形象一些说,似乎可以称作老街古巷名称中的太原。明清以来太原城的街巷可统而称之为“棋盘形”格局,虽有不少丁字街口,但哪个古老的城市中没有丁字街呢?正是“丁”字和“井”字形街巷格局,组成了太原城的脉络;正是这宽宽窄窄、直直曲曲,相互脉通的大街小巷,在揭示着太原的过去和今天,在承载着太原的沧桑和巨变,在传承着太原的历史和文化。太原的传统街巷包括它的名称,有些来自官衙,有些来自寺庙,有些来自商市,有些来自古老的坊厢,当然还有些来自最初的大族、旺户、豪宅和名人府第。
自官衙的街巷有:得名于明清巡抚衙门的府西街、府东街,得名于明清都司衙门的都司街,得名于御史察院的察院后,得名于道台衙门的新道街,以及北司街、院前街、府门前等。
来自明清城内主要建筑的街巷:由鼓楼得名的鼓楼街,由钟楼等名的钟楼街,以城门得名的小东门、大东门、小北门、大北门,以唱经楼得名的楼儿底等等。
以明代太原城中朱家封王建府得名的街巷有: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南萧墙、北萧墙、西萧墙、东萧墙、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缉虎营、大仆府、小仆府,以及典膳所、大小二府巷、东西夹巷、杏花岭、松花坡等。
有以寺庙道观得名的街巷有:皇庙巷、万寿宫、纯阳宫、庙前街、西庙巷、开化寺、北岳庙、泰山庙、大中寺、地藏庵、三圣庵、五福庵、姑姑庵,以及成方街、文庙巷、崇善寺街等。
以商市引作街巷名的有:西东米市、西东羊市、柴市巷、毡房巷、活牛市、南市街、鸡鹅巷、棉花巷、酱园巷、大小剪子巷、前后铁匠巷、麻市街,以及会锦店、帽儿巷、馒头巷、韶九巷等。
以湖河水域得名的街巷有:南海街、西海街、饮马河、海边街、鱼池巷、坝陵桥、海子边东西街,以及小海子、后小河、三桥街、水西门、旱西门等。
以旺族、大户姓氏命名的街巷有:周家、崔家巷、智家巷、傅家巷、侯家巷,以及郭家巷、陈家巷、大小袁家巷、王家巷等。
当然不能忘却的还有宋元两代遗留的古老街巷:于家胡同、校尉营、火神宫、太子寺街、寿宁寺街、玄通观街、关王庙街等。
上述这些各类街巷,承载、传承、记录了太原宋至民国年间乃至于新中国建立后千余年的城市发展史、演变史,从各自的角度叙述着古城太原的沧海桑田。
比如,宋代太原城中以坊厢为街市,史载24个坊名中,有一个叫做寿宁坊。寿宁坊以坊中有寿宁寺而得名。这个寿宁寺也叫万佛寺,就是后来的打中寺、大中寺,原是佛家道场,后来逐步演变为珠宝商市、最豪华的洗浴之所,揭示着宋初以来太原的兴衰。比如达达巷,早年蒙元帝国灭金后,这里成为蒙古移民的居聚地,后来满族入主中原,又成了满洲城创建之前女真人的栖居之所。巷中蒙、满居民到民国以后完全汉化,说一口太原方言,连姓氏也变成了汉姓。对于祖上之事,仅有个别年迈者能说个一二,成了尘封中的记忆。比如皇华馆,乃是宋初太原24坊中皇华坊的孑遗。当年的皇华坊在与它一墙(城墙)、一水(海子边)之隔的原大小袁家巷一带。后来皇华坊在战乱中消失,而名字却在明太原城扩建后复活在原东护城河之东、金鸡岭之南。清末民初冀宁道衢门搬至此街,孙中山来太原据说曾在皇华馆小楼上暂息,因此而成为省城一条名声不小的小街。
再比如开化寺诸街,太原地方史书多有记载,开化寺创建于宋初,与太原宋城一同问世。当年香火旺盛,寺宇辉煌,不仅寺庙占地颇广,而且寺中建有高大佛塔,全称“敕建开化禅林”,高塔之上有载“雁塔留念”。香烟缭绕整个府城,其坊名亦以寺名而得,称“开化坊”。据说后来毁之于金攻宋的太原战役中。到明代,开化寺于旧址上再创,并载有晋府某王捐赞之记。然而好景不长,明末清初,寺庙香火不继,僧家将外院辟作商市,成为太原城中集商贸、游艺、书场、茶社、打把式、变戏法、卖艺的“天桥式”场所,也算太原城中的一大景观,以至产生了“不到开化市,不算到太原”的俚谚。由开化寺引得的衢道有开化寺西街、开化寺东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北街(后又改为开化市场)。
现在太原老城区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的“古关王庙”,地处西校尉营最北端,与老鼠窟小巷为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原人把它称作古关帝庙,以与庙前街明代创建的“大关帝庙”区别。然而,关羽被封帝号是明朝中叶之事,而校尉营古庙问世的元代,关羽最高的封号是王,所以最准确的叫法或名称,当为“关王”和“关王庙”。
对太原老街的研究,抑或可以称作街史研究。毫无疑问,太原的各条街巷,尤其是老街老巷,是太原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
明太原县城格局
明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西依龙山,东临汾河,坐落在晋阳古城遗址西南部,叠压在晋阳古城的里坊区遗址之上,是晋阳城被毁后在其故址上进行的一次大的城池营建,属于明清太原府建置。县城由知县刘敏承建,城池方位北偏东13度,一改晋阳城依山势而建的做法,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公里余,南北约0.75公里,城周3.5公里,城高三丈,城外设壕沟,四面城墙各开一门。城垣之上设有城楼、角楼、敌楼和马面等防御设施。城内南北、东西轴线上各开一条大路,形成十字街中心区,整体格局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俗称“凤凰城”。
在功能建筑布设方面,明太原县城与府城相对应,城内既有县衙、布政分司、按察分司等行政衙署,也有文庙、关帝庙、城隍庙、宝华阁、尹公祠、赵襄子祠、刘王祠等祠庙性建筑,有先农坛、社稷坛等高规制的礼制性建筑。
明代太原城简图
清代太原城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