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木屐“吧嗒吧嗒”泡进石板砌的温泉大澡池里,悠闲地哼两句闽剧,泡完穿好衣服,再在澡堂里来碗热乎乎的鼎边糊,想起小时候在泡澡的情景,刘宜模直呼好享受。记者陈伟/文刘朔/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刘宜模对温泉的情谊就是这样随着岁月一点一滴变得越来越浓。他自称是个“温泉控”,60多岁了,用八年的时间收藏了许多与福州温泉文化有关的物件。
得知福州温泉博物馆开馆在即,刘老先生还把300多件珍贵藏品送去展览,想让市民们都能见识到福州温泉文化的发展。
昨天,东南快报记者走进这位“温泉控”先生的家,听他讲述他与温泉的故事。
“痴迷”于收集温泉物件300多件藏品将展出
走进刘宜模的家,在大厅里就看到许多跟温泉有关的书画作品。报纸上跟温泉有关的新闻报道也都整齐地剪贴在一起。书房的桌子上,高高摞着近30本卡片夹,翻开一瞧,里面都是福州温泉行业发布的贵宾卡或温泉卡等等。在一个橱窗里,还整齐摆放着一些打着温泉字样的打火机。
“我有300多件东西放在即将开馆的温泉博物馆里,家里放着的太多了,我也数不清。”由于很大一部分收藏都交给了温泉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让我们能见识到一些“温泉老东西”,刘宜模翻出他收藏的一些影印图像资料,上世纪30年代的温泉广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温泉票等。温泉票面值四分钱、一角的都有,有许多都是工厂单位的洗汤票,例如福州医疗化工厂、福州轧钢厂等等。
收集这些物件,刘宜模可谓如痴如醉,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告诉他哪有温泉老物件,他就会立马跑过去。为这,刘宜模没少被人笑骂为“神经病”。
“你看,这是我在闽侯拍的双龙温泉澡堂遗址,这个是南宋参知政事陈韡告老返乡后建的,还是露天的呢。”为了了解福州温泉文化,刘宜模查了《福州温泉志》、《闽都别记》等许多文献资料,还会抱着相机寻觅福州温泉遗址。
澡堂广告单再现旧时温泉业民国时期还能边泡边酌酒
“在澡堂门口,买张票,衣服一脱挂在木衣架上,穿上木屐,“吧嗒吧嗒”地在三个不一样大的澡池里换来换去。”
刘宜模回忆,池子都是石板砌的,大家泡累了,就会在藤椅上躺一躺,听别的汤客讲评话,或拱趴城乡间发生的八卦故事,偶尔还能听到别人靠在池里闭着眼睛悠闲地哼上几句闽剧,还有人会叫澡堂搓澡工搓背。冬天去泡汤,人们一定会在澡堂里吃完鼎边糊暖和暖和。
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州的温泉澡堂业可没有刘宜模描述得这么简朴。在他收藏的一份“昌记龙华泉澡堂”广告单上,可略知民国时期福州泡澡场景:宽敞的厅堂,男女在花砖池、白瓷池或青石砖池里泡澡,庭院花草树木为天然屏障,泡时可以品苏杭佳点,小酌中西名酒。还能享受剪发、擦背、按摩、修脚等服务,与现在的福州温泉度假区提供的服务颇相似。
根据广告单上的地点,这个温泉位于水部门兜那一带。“真是时代在变。”刘宜模说,在过去那可是个城乡接合部,没想到民国时期温泉业竟如此兴盛。在他儿时印象里,冬日里那里雾气弥漫,老人们都说,那是温泉水的热气。如今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父辈祖辈那个年代很简朴,而且多是中老年人泡,现在泡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刘宜模说,以前要买洗澡、洗汤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各种温泉卡,随着城市发展,昔日的小澡堂、老澡堂都倒闭了,如今正常营业的老字号还有13家。他曾凭着记忆寻找儿时常泡的澡堂,早已找不到了。
他以收藏缅怀长辈呼吁市民重视温泉文化
把三百多件有关福州温泉的收藏递到温泉博物馆工作人员手中时,刘宜模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弄坏,千万别弄丢,这都是他八年来的心血。
去收集有关温泉文化的东西的这个心思,他2006年才有。原来那一年,一位在他生命中占据很重要位置的长辈去世了。
“他对我非常好,视如己出,经常带我去泡汤。”刘宜模回忆,有一次他要到北京工作,这位长辈特地交代他到了当地,一定要吃块豆腐,一定要去泡泡北京的温泉。
收集与温泉有关的老东西、新事物,都是刘宜模对这位长辈的怀念。
“福州素有中国温泉之都的称号,福州的温泉文化不应该被人们忽略与遗忘。”这一点是刘宜模坚持八年收集与温泉有关的东西,还准备继续坚持收集下去的动力。他在用他的这一番努力来传承温泉文化,也希望福州的年轻人都能把这一文化传承、宣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