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难以突破的"五大桎梏"

2019-09-27 13:06:09

作者:冯为民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史就是自我的不断超越史,语文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常会遇到难以突破的难题,在现阶段语文教师大致有五大难以突破的桎梏,即应试教育、规训教育、守旧教育、匠式教育、平庸教育。如果语文教师能突破这五大桎梏,就会在专业成长中品尝到痛苦与幸福着的滋味,就会在自己的职业人生中收获多样的精彩,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名师。
  难以突破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之风愈演愈烈是不争的实事,不仅给语文教学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与枷锁,而且也绑架了语文教师的心态,一般语文教师是很难突破的,尤其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骨子里就以为高考就是最大的现实,学校为着高考GDP可以为拒绝改革找到无数借口。应试教育不只是一个制度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不是个别学校问题,而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每一个细胞。很多年轻教师本是带着教育理想走进校园的,但在应试教育面前不得不屈从,有的很快成了应试教育的零件,有的在适应中已经摸索出“经验”,用一套最省心的劳动占得先机,在绩效评估中获得优势。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止于知识的教育恰恰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语文教师如果仅仅为适应与获得眼前的利益就会不断沦落,就会使人生底色褪变。
  处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师的确进退两难,如果语文教师无视应试就会寸步难行,如果一心一意搞应试教育又将无法立人、立己。因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升学率几乎是无法撼动的教育组织目标,如果对应试教育持完全敌视的态度,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就会遇到重创。但对语文教师而言,如果难以突破应试教育就意味着自己放弃了自身的职业尊严。语文教师要既要关注应试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自己的职业情怀。一定要重视终端的考试结果,又要超越知识教育,重视教学的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而能够两者兼顾的实在太不难了。
  难以突破规训教育。规训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无自我的教育,训诫性教育,常常以“听话”“不听话”来评价学生。规训教育放弃对人理性精神的培养,人们没有机会或没有能力把自己的理性公开地运用于实践生活的反思之中,缺乏超越现实局限而追求美好生活的想象力,不是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发展之路,而是缺少理性精神,人云亦云。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就是“听话”的人,就是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的人,而且自认为是权威,以权威自居,让学生百依百顺,让学生成为顺从者。如果语文教师缺少自己的尊严,又不让学生有自身的尊严。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尊严意识就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陷入规训教育的泥淖之中,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无法形成,就必然会贻误学生的一生,贻误民族的未来。当然在规训教育下的语文教师自身也难以有高品质的发展。
  难以突破守旧教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但教育本身常常是保守的,教育的承传性固然非常重要,但教育的创新性也很重要,而教育的的创新性常常被人忽视,语文教学就是承传与创新的事业,可语文教学却常常陷入循规蹈矩的局面。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需循规蹈矩,遵守群体规范,但有时也必需冲破藩篱,桀骜不顺。就一般心理而言,维护现行的教育活动便于学校管理,也便于语文教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有时又限制了人的创新潜能的挖掘。很多语文教师信仰先人的教育理想,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习惯于尊重既定的规则,认为恪守传统、按部就班肯定会少走弯路,但也因此而原地徘徊而缺少实质性发展。其实,语文教育中有许多传统确实是很宝贵的资源,可以拿来,但传统中的问题也多多,很多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语文教师只满足于自己能上好课而不关注自己的学科改革,无视教育深层问题的存在,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有所破有所立,如果能突破守旧教育就自然会有新的发现。突破守旧教育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从中不断吸收养料又不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必须因材施教,做出自己的特色与品位。可惜“守旧派”是压倒性的优势,一般教师是难以突破的。
  难以突破匠式教育。语文教师学习别人教法的不在少数,自己信奉教法的也不在少数,学校也好、教育培训机构也好,在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也多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重要课程,向教师传授程式化的教学手段,让教师越来越成为熟练工,虽强调培养学者型、教育家型教师,但事实上打造的还是匠师。匠师的特点是仅仅关注自己的技艺,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刻意于教学模式的上。掌握某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能灵活运用的确是快速提高教学技艺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教学模式只是僵化的操作,而并不知道模式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语文教学要模式,但绝不能模式化,模式化就一定是匠式教育。语文教师走向成熟并不是反复操练所形成的所谓的技艺,语文教学是事业、是科学、是艺术,需要有教育思想的支撑,需要教学能力的不断自我更新,需要精益求精、因材施教,对语文教学而言,需要有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和生活意识,需要文本意识、生成意识和问题意识。
  难以突破平庸教育。语文教师的传统基本功是三字一话,传统的教师评价多关注教学语言是否动听、行动是否得体、课堂组织是否有效、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多停留于基本要求上,实际上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是有个性的,其自身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思维品质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学生的个性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教学是不可复制的,教学也应该体现“这一个”、“这一课”、“这一节”的特点,语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不可复制的“一”上,如果一届一届地重复着讲授,语文教学就一定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师就在从事着平庸教育,而绝大多数教师的确是难以突破平庸教育的。平庸教育是一种对教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教育,兢兢业业却又无突出亮点的状态,另外个性往往意味着风险,而从众确实一种普适的心理状态,但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没有风险就难发现美丽的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语文教师一旦受从众心理的制约就难以展示个性中的亮点,也就很难做有个性的教师。语文教师大多甘做平庸者。
  以上所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中国教训”,这也是我读肖凯先生的《优秀教师成长的“中国经验”》(《中国教育学刊》2013.3P55-59)之后的逆向思考,如果您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不妨去读读肖文,从中找到“突破桎梏”的良策。(来源:中华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