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国家玮
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特色
一、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官的家庭里。这时,正是民族英雄岳飞被赵构(高宗)、秦桧一伙民族败类杀害的前二年。济南在金(女真族)统治下,已经十二年;北宋的汴京(开封)已经沦陷十四年了。北方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痛恨金统治者,迫切要求收复中原,正如陆游所说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是赵构统治集团自建尖元一年(1127)南渡,到建尖三年定都临安(浙江杭州),保守江南偏安局面,不仅忘记了“徽钦之辱”,并且忍心坐视北方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币称臣的投降政策所代替。他们何以会这样甘心奴颜婢膝,丧尽民族气节呢?明代文征明写过一首《题宋思陵(高宗赵构)与岳武穆手敕墨本》的《满江红》词,下片说:“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误,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这一语破的,揭露了赵构集团投敌真相。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渡过的。他和广大中原人民一道,过着忍辱吞声的生活。辛弃疾父早死,是祖父辛赞抚养大。诗人一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三首作品的悲壮沉郁风格。特别是本词“当年万里觅封侯”一首,作者满腔忠愤一发之辛赞本是朝官,济南陷落时,丧失民族气节,做了金的县令、知府一类地方官。当赞在毫州谯县做金的县令时,辛也跟在身边。辛和党怀英从刘瞻念书。两人成绩杰出,亳州人称之为“辛党”。党后来在金作了显贵大官,但辛却走了与党相反的道路。公元1154年和1157年,先后两次参加进士考试,他乘机深入河朔一带窥察金军部署、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
公元1161年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带领六十万兵马,大举南侵。济南农民耿京乘机聚众二十万。这时辛弃疾二十二岁,这一个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读书人,激于民族大义,抛弃了象党怀英那样安于现状、企慕个人富贵的生活道路,在济南以南山区,组织了两千多人的一支队伍,举起了义旗。不久率部归属耿京,加强了抗金力量。因他是军仅有的一位有名望的文人,耿京便委他担任“掌书记”的职务。他又说服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率众一千人,归属耿京。不料义端是个坏蛋,不久叛变。一天他偷了耿京的天平军印信逃跑。辛弃疾马上紧追,拿获斩讫回报耿京。耿京从此更加器重他。
完颜亮南侵至扬州,被其部下杀死,完颜雍(金世宗)自立为金主与宋讲和。辛弃疾力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军事上互相配合,以图恢复。绍兴三十年(公元1162年)正月,耿京派贾瑞和辛弃疾等人,到达建康,会见了南宋的将相大臣,被出巡的赵构召见。一切接洽事谊顺利完成。不料在辛弃疾从南宋返回时,叛徒张安国,贪图金人重赏,勾结耿京部下叛徒邵进,杀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义军,投降金人。
辛和贾等人北归到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听到这消息,马上约集当地统制王卅隆和忠义军人马五十余骑,直奔山东金营,这时张与金将帅正在饮酒。辛就在五十万大军的金营,劫走这个叛徒,缚在马上,并当场号召金营中耿京旧部反正,约有上万人跟他回归。他接连不停地跑了几昼夜,把叛徒绑到建康,献给赵构杀了。此时,辛才二十三岁。这一英雄壮举,打击了金人气焰,鼓舞了人民抗金信心。从此,辛投归到了南宋,终生没有回到女真统治下的山东去。
以上是词人的前期: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战斗和南归时期。最后是他四十年服官和被迫退休的时期。南归后,南宋统治者并不信任他,给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差使,是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的官员。词人空怀一腔报国赤诚,但才能无法施展。就在他南归这一年,赵构传位给孝宗赵。赵即位于初,很想做一番收复失地的大事业,任用主战派张浚,并尽撤两淮战备,于隆兴二年(1164)和金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词人满腔忠愤,反当时对立的宋金形势和斗争前途,详尽地作了具体分析,写成十篇论文,名为《御戎十论》,又名《美芹十论》。后来虞见文为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前者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集团内部的矛盾。对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提出一些具体规划。后者根据刘邦、项羽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于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力主北伐。但他的意见没被南宋统治者所采纳。(这时期他有一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最能反映他南归以来的抱负和忧国心情。)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尽了最大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南宋统治集团,畏敌如虎,诗人只得徒费心机。正如陆游所云:“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词人悲愤交集,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写下了一首名作《水龙吟》,反映了他南归以来的抱负和忧国心情。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上片写梅花之遭遇,下片写梅花之品格,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路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语言风格是晓畅平易,精练自然。实践了他“琢王周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的文学主张。陆之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夏承焘先生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2、陆游《钗头凤》分析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一名《折红英》,上下片各用七仄韵,两叠韵,两韵部递换,声情急促凄紧。陆游就以此调写下他年轻时的婚姻悲剧。关于此事,宋陈鹄《耆旧续闻》和周密《齐东野语》都有记载。陆游二十岁左右娶唐琬①为妻,婚后伉俪情深,但陆母不满意这媳妇,逼迫陆游休妻。陆虽深爱唐琬,但母命难违,结果两人被迫仳离。以后,陆另娶王氏,唐琬改嫁赵士程。几年后一个春日,陆到山阴(今绍兴)城东南沈园游览,与唐琬、赵士程不期而遇,唐婉命人送来酒肴,陆游饮下了这杯苦酒,不禁百感交集,在壁间题下该首。四十年后,他在重游该园时又题诗一首,题目是《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该小阕于石,读之怅然》。诗中有云:“林泉盛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思茫茫。”字里行间,透露出老诗人对唐琬始终不渝的爱情。而这首《钗头凤》②则是他俩生命历程中的永久纪念。
“放翁词多放笔为直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样》)本词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由于陆、唐的分离是高堂严命,无法违抗,虽然造成这次婚姻悲剧的原因不能明白道出,但被迫与爱离异却是终身遗恨,因此落笔时不能不隐约其辞,不胜今昔之感地倾吐了彼此间深挚的情意,以及自己难以言之的怅恨。这与一般词中委婉曲折的细腻抒情也不尽相同。
上片写作者与分别几年以后的前妻在沈园偶然相遇,触目伤怀,引起痛苦的回忆。首三句以概括语言叙述两人婚后生活的美满和不幸的突然降临,致使他坠入痛苦之深渊。“红酥手”形容双手的嫩红滋润,亦即以手的柔美想见其人的容貌风彩。“黄滕酒”,即黄封酒,指用黄滕封的官酒。记得当年,夫妇两人也曾在柳拂宫墙的明媚春日里出游,赏佳景、饮美酒。作者摄取了这一镜头来概括他俩婚后的欢乐,“满城春色”,是他俩“满心喜悦”的衬托。
“东风恶”四句,用东风摧残百花来比喻与唐琬的生别离。“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晏几道「玉楼春」)东风无情,致使花落离枝,憔悴飘零,令人惋惜不已。这里的“东风”当有所指,而“东风恶”,则是喻老母迫使夫妻生离。“欢情薄”,叙仳离以后相见无因的苦楚。接着写几年分离(“离索”,分散之意,《礼记?檀弓》郑注云,索,犹散也。)自己对唐婉虽已离异,但仍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亦可用韦庄词来形容:“闲掩翠屏金凤,残梦,罗幕画堂空。碧天无地信难通,惆怅归房栊”。(。《荷叶盈》)“悲莫悲兮生别离”,这就是他愁绪之所在。“错!错!错!”错指何事,当是两人的仳离;错为何人造成,不便明言;至于错的后果,是使两人抱恨终身。这三个“错”字,既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故急促而戛然即止。
下片描绘在沈园与唐婉不期而遇,“春如旧”与上面“满城春色”呼应;春色不减当年,而伊人却形容憔悴,泪水和着胭脂湿透了手绢。两人惨然相遇,终于又悄然离去。“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这是作者在垂暮之年对此次相遇的回忆。伊人如惊鸿倏尔而逝,四周景物也暗然失色,但见桃花乱落,亭台空寂。接着由景及人,回想昔年山盟海誓,至今无法借书信表达,真可说鱼雁难通。
全词用三个“莫”字作结。唐司空图《耐辱居士歌》有“休,休,休。莫,莫,莫”之句。“莫”在此为否定语,与上片末之“错”有内在联系,意为错已铸成,无可挽回,还是莫要再提此事,三个“莫”字,是再三强调之意。用否定语结束全词,能表达出作者难平的心情,同时也从反面暗示了他对此事的无法忘怀。事实上,唐婉的形象始终深藏在他心中,对她的爱也是至死不渝,这从他晚年的一些诗句中可以得到印证,六十三岁时,有《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两首,“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在他逝世前四年即八十一岁时,还不胜感伤地写道:“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按一】据周密《齐东野语》云:“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这说法已广为流传。但据《嘉泰会稽志》、《宝庆续会稽志》等记载:唐闳之父唐翊为山阴人。而陆游之母是唐介孙女,唐介为江陵人,其孙唐意饿死江陵山中,两唐并非一族。唐琬如为闳之女,则与陆游母唐氏为姑侄之说不能成立。
【按二】今传唐琬和词一首载《历代诗余》卷118引夸娥斋主人说词云:“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此词究竟是不是唐琬和作?仍是个谜,不可信。
3、陆游《诉衷情》分析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存诗约九千三百首,他亦擅长于写词,但作品不多,仅一百三十首。他的词内容亦较丰富,有飘逸的闲适词,流丽的爱情词,亦有悲壮的爱国词。《四库全书》说:“游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故奄有其胜,而皆不能造其极。”其爱国词则近于稼轩。刘克庄甚至说:“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后村诗话》续集)。他晚年(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66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所写的《诉衷情》二首就是这类作品。
诗人一生以抗金爱国为己任,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壮志未伸。“壮志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时代的风雨,现实的艰难,英雄失路的悲慨共同酿成了这二首作品的悲壮沉郁的风格。特别是本词“当年万里觅封侯”一首,作者满腔中愤一发之为诗,读后令人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两句,再现了诗人往昔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即“乾道八年”(1172),作者48岁,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襄理军务,亲自在大散关一带抗击金兵。作者在此借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出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一“觅”字,显示出诗人当年自负、自许、自信神情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的对比,匹马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诗人的这种豪情壮志在其它词中亦有反映,如:《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琱戈西戌。笑儒冠自来多误。”
在《汉宫春》中亦云:“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笛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征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豪壮慷慨激越,逼肖稼轩。昔日的军旅生活,诗人一直不能忘怀,历历在目,时时入梦。因此诗人诗词中纪梦者特别多。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在梦中得到,现实中的苦闷,只有在梦中渲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诗人在南郑前仅仅半年,就梦醒不知何处,只有旧时戎装(貂裘戎装)尘封色暗。“尘暗”句用《战国军?秦策》中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之典,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自身的不得志写了出来,心情饱含惆怅。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