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各庄金把黄鸭梨、安定桑葚、妙峰山玫瑰等京郊19种特产,日前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其产地范围、作物性状、果实特点均获“国家级”备案。其实,京郊这些特产不但久负盛名,而且多为明清时的皇家“贡品”,几乎每一种特产都有一段历史掌故与趣闻……
安定桑葚救驾有功被封“桑侯”
桑葚素有“夏日圣果”之称,而大兴安定镇种植桑葚的历史已有上千年,曾作为进奉皇宫的夏令时节贡品。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东宫太子刘秀起兵讨伐王莽,但最终兵败幽州。他孤身一人,负伤落魄于今天大兴北野厂村的一片桑树林中。此时,正值(农历)五月,树上的桑葚已成熟,但刘秀不识其物。饥饿难耐之时,他摘下几粒桑葚放到嘴里,顿觉酸甜可口,于是又摘下许多吃下。就这样他在桑树林以桑葚充饥度过了三十多天,且养好了伤,后被其手下大将邓羽接回。刘秀登上皇帝(史称光武帝)宝座后,念念不忘幽州的那片桑树林,特别是那棵又高又大的桑树,曾为他遮阴挡雨,实在是“救驾”有功,于是传旨:封其为“桑侯”,并派人为其披挂上黄绫子,令人精心看护。
此后,大兴北野厂、高店村一带的古桑园所产桑葚一直作为皇宫的“贡品”,每年仲夏时节,朝廷便要派人来此采摘新鲜的桑葚,以为帝后们时令膳品。
妙峰山玫瑰为清宫御制胭脂首选原料
门头沟妙峰山一带栽培玫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以花朵大、颜色艳、味道浓、含油量高而驰名。而今已繁衍数千亩,被誉为“玫瑰之乡”。其中,涧沟村的重瓣红玫瑰为甜香型,且花色艳丽,被称为“玫瑰谷”。
自明清以来,妙峰山玫瑰便作为宫廷贡品,每年进奉。据传后宫娘娘使用的胭脂,多是用新鲜的妙峰山玫瑰花瓣制成的,而慈禧太后对妙峰山玫瑰更为青睐,她使用的胭脂都是以妙峰山玫瑰为原料,由宫廷御制,所以每年阴历五月,妙峰山玫瑰盛开之时,朝廷便派人到妙峰山督办玫瑰花采摘事宜。涧沟的玫瑰花因品质最好,颜色最正,成为首选。一般是先从山上采回几百斤玫瑰花瓣,然后一瓣一瓣地精挑细选,最终只挑出一二十斤清一色的红色花瓣,进奉大内。宫内挑选有经验的老太监监督制作胭脂,有时慈禧也会去验看。花农们给朝廷采摘玫瑰花,要在朝阳未出、夜露未干之时,此时花儿含露乍开,香味正浓,质量最好。据传有一年天旱少雨,妙峰山的玫瑰花开得稀稀拉拉,只采回几斤,不够为老佛爷研制胭脂所用。慈禧大发雷霆,将管辖妙峰山的宛平县玉河乡的“乡长”传至京城,以“域内为职不善”为由,予以革职,且罚银五百两,以给老佛爷采办胭脂之用。
平谷种植桃树始于南北朝时期
平谷素有“中国桃乡”之美誉,22万亩桃林堪称世界最大的桃园。平谷种植桃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学者考证,平谷种植桃树大约可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魏书·地形志》中,有要阳县“有桃花山”的记载。最初的桃花山在今河北丰宁。东魏初年,要阳县内迁至今天平谷西北部镇罗营镇的上镇村附近,“桃花山”地名也随之迁过来,这就是今天的“大华山”。“大华山”应系“桃花山”演化来的。也就是说,东魏时的要阳县包括今天平谷的北部地区。由此可见,1500多年前平谷就以桃花、桃树闻名了。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由此路过,时值夏末秋初,正是大桃成熟之时,于是在大华山下安营扎寨,与将士们一起品尝蜜桃。到了辽代,这里的桃树种植已相当普遍,明清时以“北京贡桃”而闻名,成为皇家贡品。民国时期尚有百年以上桃树千余棵。每年四五月份,盛开的桃花成为京东一处独特的景观。而今,桃花已成为平谷的一张“名片”,2007年被定为平谷的“区花”,由此北京市的区(县)级行政区中有了首个“区花”。
北京唯一“京”字号果品京白梨
京白梨,也称白梨,曾俗称秋子梨,起源于门头沟军庄东山,追溯其历史,据传与清代乾隆皇帝有关。乾隆年间永定河决口,水退之后乾隆皇帝徒步视察,当时正值金秋时节,他来到东山附近时,又饥又渴,随行的太监从路边的果树上采摘几颗野果让他充饥。乾隆皇帝品尝后,觉得味道甘美,酸甜可口,但不知这果子叫什么名字。这时正好有位村民路过,一问方知叫“秋子梨”、“白梨”。随即下旨除保护这一带的梨树外,还在周边栽植梨树上千亩,并将东山村的白梨封为“贡梨”,每年按时令向皇宫进奉。同时还将一棵最大的梨树赐名为“老君树”,以栅栏将其围护,其果实任何人不得采食。此后这一带的梨园被称为“东山贡梨园”,这里的梨树多有赐名。嘉庆曾给一棵老梨树赐名“效君树”,道光赐名“俭君树”,咸丰赐名“忠君树”,光绪赐名“承君树”,慈禧太后赐名“寿君树”,每棵被赐名的梨树都曾被披挂过黄绫子。
而今东山一带尚有200岁以上的老梨树百余株。1954年在北京市梨品种评比会上,京西白梨荣获最优,并于“白梨”之前冠以“京”字,命名为“京白梨”,由此成为北京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的地方特产。
万历皇帝赐名“金把黄鸭梨”
“金把黄鸭梨”是大兴特产,以庞各庄镇梨花村最知名。这个村过去叫南庄,位于永定河东岸,属沙质土壤,水量丰沛,所产鸭梨个儿大、皮儿薄、色黄、肉脆。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这里的鸭梨就成为皇宫贡品,400多年来一直享誉京城。
据传“金把黄鸭梨”之名为万历皇帝所赐,至今流传着“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的佳话。传说万历年间,南庄有个姓寇的秀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被召至宫中,与多位翰林、大学士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且对答如流,所以颇受万历皇帝的赏识,村民们称其为“寇大官人”。有一年中秋节,他被万历皇帝召至宫里赏月。席间,皇帝拿出个白皮儿大水萝卜,对他说:“朕最爱吃的就是萝卜,这是前天北村进贡来的。这种萝卜白皮绿瓤儿,名唤‘葱心绿’,又甜又脆,味道极佳。”寇大官人没有急着去接萝卜,而对皇帝说:“陛下,我今天也给您带来一样我们南庄的特产。”说罢,取出两个又大、又黄的鸭梨,放在御案上。皇帝拿起一个咬了几口,只觉得这鸭梨又脆、又甜,真是爽口。他越吃越爱吃,一会儿的工夫,两个鸭梨就给吃完了。他一边儿吧唧嘴,一边儿咂摸滋味,连声称好,随后降旨:将南庄的梨命名为“金把黄鸭梨”,并与北村的“葱心绿萝卜”同为“贡品”,择时进奉,于是便有了“北村萝卜葱心绿、南庄鸭梨金把黄”之说。
房山磨盘柿“进贡”600年
据考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房山一带已栽培磨盘柿,因其“果实缢痕明显,位于果腰,将果肉分成上下两部分,形似磨盘而得名”。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磨盘柿作为贡品年年进奉皇宫,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房山县志》载:“柿,为本镜(境)出产之大宗,西北河套沟,西南张坊沟,无村不有,售出北京者,房山最居多数,其大如拳,其甘如蜜。”曾有“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之美誉。
在民俗文化中,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圆圆的果实,代表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寓意红红火火,“柿子”的“柿”字谐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所以受到人们青睐,清廷后宫娘娘们对柿子自然也是格外青睐。据传每至金秋时节,娘娘们多在殿堂内放置一盘柿子,一盘苹果,一盘石榴,以取“事事如意,平平安安,红红火火”之吉祥,而房山大峪沟的磨盘柿为娘娘们的首选。据传,有一年乾隆皇帝龙体欠安,吃什么吐什么,咳嗽不止,几位御医用药后都不见好。一位老御医私下里对和珅说,柿子性味甘,有清热去燥、润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之效,尤以房山大峪沟的磨盘柿为宜,何不让皇上吃几个试试。此时正值金秋,柿子刚刚成熟,和珅于是令管家带人连忙赶赴房山大峪沟,采办磨盘柿若干。第二天一大早,几个又大又红的磨盘柿便送进乾隆的寝宫。说也奇怪,乾隆皇帝吃了大柿子没几天,就不咳、不喘了。他念和珅进献柿子有功,赏银二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