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庆
梁章钜《浪迹续谈》记载一则趣闻:某官于衙署设宴招待宾客,有戏班演出。其四位公子尚幼,平日被关在书斋用功,此际跃跃欲作看戏之想。老爷召四人前来问话:“试问读书好,还是看戏好?你们各自据实回答。”小儿说:“看戏好。”当下被训斥一通。大儿说:“自然是读书好。”老爷一笑:“此乃老生常谈,谁不会说。”二儿斟酌片刻,说:“书也须读,戏也须看。”老爷皱眉斥之:“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你平日为人。”最后,三儿回答:“读书即是看戏,看戏即是读书。”老爷掀髯大笑:“得之矣!”
“读书好还是看戏好”,这是一个很有迷惑性的问题。小儿与大儿的说法,都偏于一端,不免极端了。二儿看似两头都照顾到了,实际上割裂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有耍滑头之嫌,所以斥之为“此调停两可之说”。三儿的回答将看似无关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故曰“得之矣”。这种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古人誉之为“通”。
故事虽然可笑,但对写作不无启发。生活中那些看似各自独立的事物往往有着内在关联。善于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一切,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比照、辨析,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当然,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等同于言语机变,并非是耍小聪明的把戏,而是一种缜密的思维,一种探幽发微的考量,一种烛照事物本质的睿智。
一、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2012年上海市水平测试的作文题目是“劳动与享受”,命题意在要学生回到生活的原点,对生活中最常见、最本质的,却又是常常被忽视的东西,加以深入思考。其中涉及对“劳动”概念(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也涉及对劳动与享受关系的多重观照。比如从纵向的逻辑看,是先享受再劳动,边劳动边享受,还是劳动之后再享受。从横向的关系看,劳动与享受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劳动本身就是享受,还是劳动之中包含有享受。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大致可以列出如下观点:
1.劳动即享受。揭示二者的本质联系。①辨别“劳动”内涵:劳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只有劳动才能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才能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以劳动乃是人的至高享受。②劳动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劳动之中伴随着美的体验:能愉悦身心、体验过程、团结合作、享受劳动成果、领悟生活等等。
2.要劳动,也要享受。论述劳动与享受的相互作用。
3.只有付出劳动,才能享受收获。论述二者的因果联系,批评不劳而获、不择手段的生活理念。
4.适量地劳动,适度地享受。论述二者“度”的适切性。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能够触类旁通,寻找到彼此独立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是本质属性的一致性,或者是功能作用的相关性,或者是二者的因果逻辑性,或者是行为方式的共通性,引申发挥,相互生发,从而收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效果。
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还有一种议论方法,将本无关联的两种事物相提并论,阐发两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习惯上我们称之为“比喻论证”。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将文化遗产比做大宅子,借如何继承大宅子的行为表现,说明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立场态度,使文章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饶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