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电学教学中,难点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要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必须要有针对性,找出形成难点的原因,而教学中形成难点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种:
(1)对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
物理学本身有着严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一环扣一环,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前面学习的概念和规律要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做准备,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思维过程复杂而感性认识欠缺
初中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需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如果缺乏感性认识,思维过程稍微复杂一些,就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形成教学中的难点。
例如,在家庭电路中,两个额定功率不同的灯泡串联使用时,额定功率大的灯泡发光暗,额定功率小的灯泡发光强,学生很难理解此现象,教学中如果配合实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再进行分析,难点自然就会得到解决。
(3)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
教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一般不宜超过教材的教学要求,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材,有时必须要超越教材的教学要求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
例如,电能的输送为什么要采用高压输送?如果按教材的要求讲解,学生会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如果把实际电路等效成简单电路图再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的不少难点实际上是由于教学要求过高造成的。
如何突破电学教学中的难点呢?这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下面我把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突破电学中部分难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如下:
第一,学生对电学知识的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要建立好,再熟记公式、关系式(理解后记忆)。有的教师认为:学物理有必要记忆公式吗?请问:学生公式都记不住,谈何熟练应用公式?所以公式要记,且要熟记。
第二,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要非常熟练。能否准确的判断出一个电路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这关系到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关系式、电学公式能否在电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混联电路不要求)。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准确的从电路的连接方式上判断出电路和从电流的流向上判断出电路即可,没必要让学生再用别的方式来判断电路的连接,学生不能理解,且它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障碍。
第三,拆除法是电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熟练应用此法去解答问题。能否熟练应用此法,这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画出等效电路,等效电路画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处理电路问题。
每年的中考必考电学题,占的分值(32±2分)很重,但学生的得分率不高,如何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许多学生在处理电学问题时,物理模型建立不起来、空间想象力差、思维混乱,加上考试时心理压力大,造成学生大量失分。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把拆除法、画等效电路思想播种到学生头脑中,时刻让学生养成画等效电路的习惯,它可以使题目难度降低,使问题简化、条理清晰,对学生正确的理解、解答问题有很大帮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