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时髦”与反思

2019-10-19 14:38:1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满载着时代气息走进了课堂教学,各式各样“时髦”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行为把课堂点缀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通过表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热闹的课堂;但冷静思考,这些热闹背面却隐藏着一种暗流,即部分教师所谓的“创新”,与新理念“形似神异”,盲目“追风”,讲究“时髦”,以至于让这些貌似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披上了一件美丽的空壳,陷入了“时髦”的误区。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对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及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等方面谈谈自己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误区的几点想法。

  “时髦”一:“合作学习”热闹非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变得热闹了。“合作讨论”这一课堂教学形式便成了教师热烈追求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将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黄金组合”的教学方式频频出现在其中,我们接纳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案例1】:在一次研修班活动中,教师在讲“地球的自转”(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时,将课本108页地球自转这一探究活动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很随意将同桌两位学生组成一个自然合作小组,完成实验和讨论时间共为15分钟。学生马上动起来了,气氛活跃,有几个学生做得有模有样,但不少学生却无从下手,有些组把方向标贴在太平洋上,有些贴在大西洋上。有些组的太阳平行光没有固定,一会儿照照这儿,一会儿照照那儿。有些组地球仪是自西向东转,有些是自东向西转的,实验过程变得无序。一会儿,教师便说:“时间到,停下来”。有的学生还在讨论,有的学生继续手中的实验,可教师嘴里还在反复地强调“时间到,安静下来”,所有的学生不得不安静下来,接着教师挑了个别小组进行了汇报,汇报时也只有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最终教师只好告诉学生结论,合作学习草草收场。

  【案例2】:笔者在九年级科学(上)第二章第一节教学时,其中在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的活动中,就发现一些学生在合作实验中不知自己该干什么,既没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没参与实验过程的体验,只是自始至终看着同伴做实验,最后,抄下小组的实验结果便是完成了探究。另有一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只是帮同伴拿拿烧杯、取取化学药品,却从不关心实验设计和过程,更有一些学生与其闲着不如做点有“创意”的事,于是就把各种物质乱七八糟统统倒在一起,然后看看有什么颜色出现,闻闻有什么气味产生。

  【反思】:案例一中,教师没有介绍清楚活动的要求和步骤,就让学生自己在那儿动手。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如方向标贴错了,太阳光动来动去或是地球自转方向错了,可老师没有提醒和帮助学生,时间到了合作活动就停止,整个活动效果不大。案例二中好像学生都在动手操作,可仔细去看,玩玩的同学大有人在。两个活动真的让课堂看起来热闹了,可是,如此的“合作”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与提升?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否有利于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其实这是一种“伪合作”“假探究”,是一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合作学习,它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澄清。

  【对策】: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开展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在实施合作学习策略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动起来,主要可从三方面进行安排:第一,优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思考、比较乃至争论,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第二,精心组织合作活动,分组和分工是合作学习组织的保证。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把具有不同性格特征、思维特征和能力倾向的学生组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第三,及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教师的指导必须要讲究时效,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手包办;既不能过早介入,也不宜过晚干预,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不可“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

  “时髦”二: “情境创设”浓妆淡抹

  新课程创导在课堂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有效学习的氛围中。为此,创设情境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很多老师在上课时,特别是公开课中,会把它当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步骤。然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弄巧成拙,画虎成狗,陷入情境创设的沼泽而不能自拔,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3】研修班活动中,教师在讲“地球的自转”中昼夜现象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西游记后传》:自从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后,便周游世界,到处讲经拜佛。一天孙悟空来到了美国,在北京的猪八戒非常想念大师兄,于是有了一小段对话……教师把故事读了一遍,就转到了后面的教学中,而学生是听的一头雾水,不知为何?

  【案例4】以“浮力”的引入为例,有位教师花了近20分钟在情境创设上,首先展示4幅图片:气球腾空而起、人浮在死海上、乒乓球在水中升起、轮船浮在海面上,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不难得出“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至此教师课题引入的目的就已经达到,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方向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是他还是继续花时间在创设情境上:播放气球上升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气球受哪些力?讨论解决问题---如何将掉在树洞中的皮球取出来。

  【反思】:案例3中教师创设了西游记后传的教学情境,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教师没有利用这一有效地情境,只是简单的读完故事,就接下去讲后面的知识了,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为什么。其实教师只要放张图片,在地球仪的中国和美国的位置分别站上两个人,太阳光一照,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中国和美国的昼夜现象,对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也就能简单的理解。案例4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让课堂看似热闹,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冲淡了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上述案例中创设的情境几乎都是走过场,不利于学生学习有关科学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所以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创设情境冥思苦想、费尽心思,而将教学的其他环节及要素轻视了、忽略了、淡化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是低效的甚至于是无效的。

  【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我们可创设符合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处处有学问,为学生架起一条“从生活走向知识”的桥梁;我们可创设充满趣味的“实验”情境,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兴趣;我们可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可创设积极的“议论”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等等。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都要讲究情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才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时髦”三:“鼠标教学”闪亮登场

  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实用性的独特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之不足,它的成功运用,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拓展了教学空间。但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对此的理解出现了不少问题,错误地认为,不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许多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时髦”,才是现代教育,才是课改。

  【案例5】:有位教师在执教《物体为什么会下落》时,幻灯片上出现文字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打字机的声音;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电脑中不时响起鼓掌声。这些声音显然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在讲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动画,一个钩码挂上去,弹簧伸长,示数为0.5N,加个钩码上去,弹簧又伸长一些,示数为1N……根据动画中的数据,得出了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在重力公式运用的教学时,该教师没有在黑板上板演,而是用鼠标一点,整个解题步骤就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解题,结果有位学生上台练习时,解题的格式、步骤错误很多,而教师又用鼠标一点,在多媒体上点出了正确的解题过程。

  而且,整堂课下来,黑板上一点板书都没有。

  【反思】:案例5中,教师用幻灯片代替了板书,用电脑解题取代了黑板板演,用电脑演示取代了实验操作。课件形式花哨,动画、声音效果鲜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值得深思的是,这样的教学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吗?也许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幻灯片上一些漂亮的动画装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由于节省了在黑板上的板书时间,教学容量随之增大,学生思考的时间也随之减少。事先做好的解题过程在点击鼠标的瞬间“倾泻”而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疾步前行,就好像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赶路人,根本无暇领略路边的美妙风光。如此使用多媒体又有什么意义呢?为此,教师不能让自己变成“鼠标”的仆人,被“鼠标”牵着鼻子走,不能让科学课“看头有余,精彩不足”。

  【对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不能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秀”的装点,它应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俏。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里面的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且,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在科学课堂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操作或现象明显的实验,教师应该动手演示或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用动画来代替,这样得出的结论不能让学生信服。黑板板演解题步骤,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课堂上是无法用点击来替代的。板书,言简意赅,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板图板画逼真,寥寥数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用多媒体来“辅助”,而不是完全“替代”。

  “时髦”四:“表扬鼓励” 备受青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经摒弃了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更多地选择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然而,我们又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滥用了激励性评价。

  【案例6】:在一节科学《月球》观摩课上,教师问月球的直径是多少,一位学生看书后答出,教师称赞道:“非常不错,掌声鼓励。”学生随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月地距离和月球的质量,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不断。

  【反思】:在课堂上无论学生是用心回答,还是敷衍了事,教师都说“你回答的很好”;无论学生是深思孰虑,还是肤浅思维,教师都说,“你考虑得很全面”;无论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学生的胡说八道,教师都说“你很有创意”“你很有想象力”等等,这样的评价是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真诚真实的评价吗?表扬鼓励多了,课堂看来热闹了,学生学习兴趣好像浓了,可效果呢?案例中所提的问题,答案在书本中一目了然,每位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否有必要掌声鼓励?此类现象实际上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不良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也失去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策略】: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教师要采取“质的评价”的方法,即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应该表扬的,我们应慷慨给予;不应表扬的,应有所节制,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就如在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中,某教师要求学生估测讲台桌的高度时,有学生就不加思考地回答10厘米、100分米等;教师还能说很好,你很棒吗?其实当学生在课堂上肆意地回答时,我们不能对其放纵,当然也不能恶意的训斥,应该对其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多一些踏实的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让科学课远离“时髦”的误区,美丽的“空壳”,和哗众取宠的“新潮”,使课堂教学更具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