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达摩面壁

2019-12-03 15:31:00

  典出《景德传灯录》。

  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位虔诚而狂热的佛教信徒。他笃信佛教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一生中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宣扬佛法,自加苦行,舍身为奴。

  在梁武帝的一生中,很重要的活动就是结交名僧高僧,听高僧讲经,还亲自抄写佛经。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始终乐此不疲。

  在这种浓重的佛教氛围中,梁武帝拥有数不清的僧友,更有一位印度僧人达摩,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达摩就是菩提达摩,本名菩提多罗。他于梁武帝普通元年来华。十月一日,梁武帝亲自把他迎到金陵,迫不及待地向他问了几个问题。梁武帝问:“朕自从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计数,有什么功德呢?”

  达摩回答:“无功德。”

  梁武帝问:“为什么无功德?”

  达摩说:“这不过是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在达摩看来,造寺写经,不过是凡夫世俗之心,有了想立功德的欲望,就如同心中有了漏洞,本来有的功德也就没有了。

  但是梁武帝没有醒悟,又接着问“如何是真功德”、“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和我应对的是谁”等等问题,摆出一副天子自尊的架子,达摩不屑回答,只说了三个字“不知道”。

  梁武帝仍不领悟。达摩以为只有走为上策,这月十九日,他就渡江北上,一个月后到了北魏境内的嵩山少林寺。

  达摩住在少林寺里,面壁静修大乘禅法。他面对墙壁端坐,终日默然不说话,使人莫测高深,被称为“壁观婆罗门”。他这样专心参究,面壁长达九年才停止。

  达摩以四卷《楞枷》传授给中国高僧神光法师等人,把禅学传入中国,被中国禅宗奉为始祖。

  后来,“达摩面壁”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修行、攻读勤苦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