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读写结合的探讨

2019-12-02 11:57:10

作者: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章荣
  
  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新教材把读写能力列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能力,高考语文试卷中分值最重的也是作文和阅读,而学生在这两个方面又是弱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总想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达到双赢。
  
  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者苦苦探究的课题。如果说阅读是吸收,那么写作就是倾吐。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吸收”更充分、灵活,“倾吐”更自然、多彩。本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方式进行了探讨:
  
  1、预设性读写
  
  根据课题和自读提示,在新授课之前,教师不妨以“如果让我写作此文”为引导,启发学生大胆设想,积极预测,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蓝图”进入课文作者创造的文章空间。这类阅读,极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读”为“主动读”,化单一的“读”为综合的“读写”。
  
  对于记叙文,预设性阅读不仅可作为课文分析的前奏,而且可作为写作思路训练的捷径。无需动笔而成“文”在胸。如在教学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一文过程中,我就曾让学生为流浪汉苏比实现进出谋划策,并就小说“意外”的结局另辟“合理”蹊径。通过训练,学生对小说创作跃跃欲试,一试身手。如有的学生给小说这样结尾的,苏比在热闹的圣诞夜被冻死,这是受鲁迅的小说《祝福》结尾的影响。
  
  2、续写性读写
  
  对于具有“戏剧性”的文章,如小说、戏剧,教师可诱导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合理演绎,顺“势”(原文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续写。这种续写,既是对作品主旨、风格的把握和求索,也是对作品别开生面的二次创作,这突破了读写的界限,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在二次创作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如学完莫泊桑小说《项链》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布置了这样一道作文题:“请你根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试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续写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这一真相后的情形。要求合乎情理又出乎意料,富有创意又忠于原作。”如有的学生续写玛蒂尔德听到项链是假的这一真相后,想一想自己受的十年辛苦,一下子精神崩溃,整天逢人就说:“我真傻,真的。”
  
  3、反向性读写
  
  名言名句往往是“语言的精粹,思想的精华”。教师可适时地激励学生挑战“名言名句”,以斗士的勇气反其道而行之,列出诸如“坚持未必胜利”、“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一类的题目让学生激扬文字,反弹琵琶,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
  
  4、体验性读写
  
  胡适的散文《我的母亲》之所以令人感动,其魅力在于朴素而真挚的感情抒写。读这样的文章,探究文法已是多余,重要的是感受,是体验。
  
  母亲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兼任严父”。它让作品中的“我”感愧,而让作品外的我们震慑。课文分析完,我感慨道:“作者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至此,一道由读而写的作文题信手拈来——“我身上有母亲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体验性读写,要求师生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诠释、补充文意,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生活类散文的读写,“体验”一法尤为重要。事实上,要使作文做到“真情实感”,舍弃“体验”便只能是为文造情了。
  
  5、生成性读写
  
  读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果说体验性读写是以生活参悟文章,那么生成性读写则是因文章触发感慨,因而对生成性读写来说,“出得来”方为读写要领。学习《阿Q正传》,我们不能不为鲁迅先生入木三分的刻画拍案叫绝。小说结尾阿Q被莫名其妙地“咔嚓”了,阿Q是否“断子绝孙”了,现实中有没有阿Q的子孙?问题一提出,学生随即展开讨论,几乎众口一词:“阿Q子孙遍天下!”有的同学还慷慨陈词,说:“阿Q就在我们身边,你我何尝不是阿Q的子孙?”由衷感慨,勇于解剖,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读写。
  
  依托课本,关注社会,开拓思维,激发灵感,把课堂的“读书声”与时代的“风声”“雨声”糅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读写积极性。
  
  6、探究性读写
  
  对于“一题多作”或背景、主旨有关联的课文,教师可以树立“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自行探究。可古今参证、中外参证、同题异体参证,甚至可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加以对照参证。
  
  如讲读苏洵的《六国论》,可将其子苏辙及清人李桢的同题文章,甚至可以把贾谊的《过秦论》放到一起阅读。还可以将同一个作家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阅读,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脑髄,放出眼光”,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丰富多彩。
  
  相信随着学生读写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也会逐渐走向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