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的参“情”会“意”

2019-11-13 06:57:35

  作者:广东珠海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倪苏铭

  鉴赏一首诗,我们不但要看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更要看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所以诗歌鉴赏,必须从情感的角度加以审视,理解诗人真实的情感态度。

  以李白的《将近酒》为例,诗的情感起于“悲”:“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岁月匆匆,势不可当,“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暂;歇于“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逢知己;畅于“狂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唱出心中不平;转而“愤怒”:“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也不例外;终于“癫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买醉;回到“愁苦”:“与尔同销万古愁”——借酒浇愁。吟咏诗韵,诗句节奏的变化与作者情感的变化紧密相连,如劝酒的诗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此时心情激动,情感也由欢快变得狂放,诗句连用四个三字句,其轻快的节奏与诗人的感情相合。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反复吟诵揣摩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愁”情的体味最为重要。我们先来分析《将进酒》中“愁”的原因。李白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放浪不羁渴望出尘脱俗得道成仙,一方面又不能摆脱世俗建功立业心理的影响。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李白忽而狂放洒脱,忽而热心功名,功名不成才表示不屑。《将进酒》一文表现的即是这种心理矛盾,喝醉酒的人失去对意识的控制能力,内心的喜怒无常才会展露无遗。而此文正是李白内心喜怒无常的外显,也可以说此文就是李白醉酒后的满腹牢骚或醉话疯话,只是他写得比较高明。在鉴赏指导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按照“以乐写哀”的常规思路,将“欢”说成并不发自内心,说李白并不“得意”,这样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李白性格的矛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做人做事需要自信乐观。如果放到诗歌的语境中去,恐怕只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而已。这堂课的线索就是梳理醉酒之后作者所表现出的时喜时悲的莫名情绪,只是这莫名情绪平常一直深藏在作者内心,大醉后方能一吐为快。

  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学生在回答“愁”的原因时,动辄就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词语,这几个词在评价其他诗人时也频频用到,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只用这几个常用词来概括本诗中的愁绪,明显就是没有去深入地分析死板硬套。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进入一种模式化怪圈,鉴赏步骤乃至鉴赏用词都千篇一律,连诗人的性格也简化处理。于是,学生在欣赏诗词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情感其实是最丰富与复杂的这一客观现象。

  诗歌教学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起步于对语言的理解,借助语言这个媒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漫步体验,领悟诗人的言外之意,最终达到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