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考试院试卷点评:语文 致力内容创新

2019-12-04 20:42:42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以《考试大纲》和湖北省《补充说明》为命题依据,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偏题和怪题,保持了试卷内容、结构、题量、赋分和难度的总体稳定。

  命题紧密勾联课本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远离文本、架空分析的不良倾向,试卷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文本,抓住语文教学之根本。

  其次是命题的背景材料或情境设计,尽量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语基题背景语料涉及校园班会、北京奥运、等,语用题贴近学校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选料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情趣。

  创新形式考查能力

  湖北卷对大纲要求测试的五种能力均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层次予以考查,同时还力求在多种能力的交*点上命题,以实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

  例如第14、20题,都是对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检测。A

  试卷力求用新的载体、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去实现对语文能力的检测,试卷亮点纷呈。语用板块的三个题都是创新试题,如第20题点评经典课文片段,既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又在推行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等。

  突出人文性审美性

  今年湖北卷特别注重审美意蕴,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

  一是审美意蕴丰厚。试题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试卷的审美价值。哪怕是客观题中各选项的编制,不仅求准,而且在句式、字数、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力求对应对称,给人美感。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其审美价值。

  例如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雾》,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第21题的背景材料《采莲子》,表现了劳动人民欢快的劳动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读来有情有趣,回味无穷,美在其中。

  二是文化蕴涵深厚。试卷的背景材料显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科技文“湿地”于自然中融入和谐与人文,文化底蕴深厚。季羡林先生的《雾》,行文大气,开合自如,展现大师手笔。文言文《龙渊义塾记》赞扬办义学、兴教化,颇有人文情怀。古诗鉴赏中引入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更是给人一种壮阔、深厚的文化体验。

  三是展现人文情怀。高考是文化考试,也是人格考场。让考生在阅读答卷中展现人格修养,提升人格品位,是一种人文关怀。

  例如古诗鉴赏题要求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既落实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又体现了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理念。作者那种乐观自信、不怕挫折的人生态度对考生又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作文可从小处着笔

  湖北卷语文自主命题四年来,作文试题的题型基本稳定。2004年是材料加话题,2005年至2007年三年都是材料作文。因为材料大都限定了作文立意、选材的范围,故有人称之为命意式材料作文,并认为这已是湖北卷作文题的特色。坚守特色可以保持稳定,但守而不变,过分求稳,又意味着守旧与僵化,会给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教学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今年湖北卷作文试题稳中求变,大胆突破命意型材料作文的模式,采用了情境式的命题作文。
  今年的作文试题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作文题采用“情境式的命题作文”题型,设计新巧。命题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切入,启发考生联想和思考,并明确要求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
  命题的旨趣在于:暗示考生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写出具体行为、动作之间表现的思想之光和心灵之美。开放有度,限制巧妙。

  自古以来,崇尚文如其人,作好文必先做好人。鉴于此,作文试题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而做人又不是说空话说大话,不是为生民请命,不是为君子立言,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这一点,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期盼,正是和谐社会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