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数学课堂传承人文精神

2019-11-14 13:57:03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数学课堂中知识教学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的显性优势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数学解题能力强,但其成绩是靠大运动量训练取得的,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又由于过分强调严格的逻辑推理,侧重于数学的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看待和理解数学.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我们应把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数学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传承人文精神.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学课堂传承人文精神呢?我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中数学史的教育激发情智
  首先,课堂中数学史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回顾往昔,展望未来.20世纪上半叶的数学成果既然可以超过19世纪的几倍,近三十年所出现的数学分支又可超过18世纪的总和.可以预料: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数学事业将会更神速的发展.数学分支越细,越有利于数学家在某一方向上深入发展.数学信息的繁密,更能帮助数学家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概况.避免无效的劳动.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数学家逐步摆脱了沉重的计算负担;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将协助数学家进行部分劳动.面对美好的数学前景,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目标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献身于这一艰苦而又伟大的事业.
  其次,课堂中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任何一门科学的前进和发展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无理数的发现,非欧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现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数学家们或是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或是坚持不懈、努力追求,很多人甚至付出毕生的努力.对那些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的计算和稍微复杂的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介绍一些大数学家在遭遇挫折时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对于他们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中数学美学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受、鉴别、欣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为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例如课堂中学生通过发现、认识、体验和运用显现的数学美的形式,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美震撼人心的力量,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身心满足.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一个巧妙的方法跃然而出,显得那么奇特、新颖,内心深处由衷产生无比的喜悦与冲动,刻骨铭心,这就是数学的奇异美;当冗长的陈述、繁杂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演绎而出时,学生无不被数学的简洁美所折服;数与形的统一、对称图形、对称等式、对称变换的运用,显得那么和谐生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统一美、对称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展示显明的数学美、挖掘隐含的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途径来加强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与信心.
  三、课堂中数学哲理构建正确价值观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纯粹的逻辑思维学科,是训练思维的工具,把数学简化成一种冷冰冰的工具,觉得无从谈起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其实,数学也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模型,它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密切相关,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因此,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尝试过程与方法,而且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世纪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还好承担构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把数学知识本质还原到生活中,抓住契机进行价值观教育.例如,我们讲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可以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子,这首诗让学生很快把握三视图本质,同时认识到了解人和事需要从各个方面观察,这样才能正确全面掌握本质,学生价值观便得以正确构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而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数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数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传承人文精神.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程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