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回归真善美

2019-11-25 18:31:33

  作者:葛维春

  真语文包含真、善、美三个因素。其中,真是前提,善和美是真的具体呈现。“真”是要从语文学科的真正特点出发,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善”是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灵和真实感受;“美”是要引领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美的表达,以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也是教师把握好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王旭明说:“语文教学的回归,是要找回我们已经丢失了很久的提高语文教学的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就是老老实实、真真实实地教语文。”真语文理念的提出,是他为寻找这把钥匙所作的一次探索。

  “真”有三层含义:一是真实;二是真诚;三是真理。把这三层含义归纳到语文上来,可以说真语文就是要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换句话说,真语文要包含真、善、美三个因素。其中,真是前提,语文教学如果失真,善和美都无从谈起;善和美则是真的具体呈现。

  回归语文的真

  真语文不仅需要感性的体验,还需要我们去理性地深思:关于传统,关于语文,关于教育,关于教研,关于未来的路要怎样走。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有辩证的扬弃,也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实事求是”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与核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须“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语文学科的真正特点出发,从学情出发,从执教老师的情况出发,从祖国的未来出发,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探究母语教育的规律。

  什么是语文课程?新课标表述得非常清楚,“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探究语文教育的纲领。真正的语文应该是关注语言的语文。比如诗歌教学,就要从语言入手,经由“言(语言)——象(意象)——意(意蕴)”的路径,走进诗歌的深处,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把握其情感、意境和意蕴,这才是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亲近语言,亲密语言,亲爱语言。”(于漪语)

  回归语文的善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非其本意。语文教育的情感价值体现在文本自身,要以真为前提的,不能脱离了语文而去刻意制造情感。

  在这里我们会遇上一个逻辑上的矛盾:真就等于不假吗?贾志敏老师在真语文系列活动(北京站)上展示了《母亲的鼓励》一课,《母亲的鼓励》的原文题目是《母亲的谎言》,谎言就是假的,怎么是真的呢?那为什么又会令人感动呢?

  人类的精神世界除了理性、逻辑、因果和必然性,也包含着情感、直觉、灵感和潜意识。文中“母亲”的话不是真的,但其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真的,是善的。真语文的善是直指心灵的。语文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感受。

  回归语文的美

  现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的过度使用,遏制了老师的教学创造力,表面上丰富了教学形式(运用得当也确有作用),实际上(过度使用)往往破坏了语文真正的美。

  贾志敏老师的课,余映潮老师的课,都是简单质朴、没有花哨的课堂,但不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除了两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美感。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生动形象、情文并茂,每一篇都蕴含着美。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在课堂上挖掘出这些蕴含在文本深处的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鉴赏。

  当前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走向求真求实、健康清新之路?柳斌老给出的答案就是:“写真就好,有情更佳,扬善则美。”

  马克思说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有三个方式: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宗教的,一个是艺术的。这也就是真善美的意思——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宗教的真谛在于向善,艺术的真谛在于审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把握住语文的真善美,教真的语文,教善的语文,教美的语文,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求真、向善、审美,经由真善美的语文,成全真善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