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西资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邱资凤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素养教育呢?我们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反复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思考,探索出了一个初中语文实施素养教育的模式。如图所示:
这个模式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实施目标均是对实施文化素养教育的整体而言,具有共性的特点。而“实施要点”则是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具有学科个性特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教学,体现实施途径,实现基本要求和实施目标,最后达到全面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个模式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又相辅相成。
从横向看,要达到基本要求,必须通过实施途径,实施途径又要通过实施要点来实现,而实施目标则是素养教育在高层次的体现。
从纵向看,想学、会学、能学、学会是既有台阶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要求;而激趣、授法、练能、养习既体现了途径的阶段性,又体现了途径的接续性。
素养教育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整体目标出发,又注重各个部分的落实,同时将这些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产生素养教育的整体功能,获得素养教育的整体效果。
这个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跟进。
第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想学习。施教之功,先在激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养教育的先导。
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的需要设计、实施教学内容,同时给学生“松绑放权”,即松开套在学生身上的四根绳索:限制思想、控制议论、占据时间、压制创见。从四个方面还权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学习需求的权利;选择学习方法,探求学习新路,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支配课外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抵制“满堂灌”“题海战”的权利,把学生从学习上的奴隶变成学习上的主人。
第二,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施教之功,巧在授法。指导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个模式明确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应该是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都达到会学的程度。为此,采取按优、中、差学生不同层次分组教学的方法。在年级教学要求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组作业难度、数量保持一定的差距,使优等生“吃得饱”,从广度和深度上,保证学生主动精神得到发挥;中等学生“刚刚好”,学习的主动性得到相应的发挥;学困生“吃得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受到压抑和干扰。这样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先慢后快,全面提高。
第三,优化训练程序,促进学生能学习。施教之功,重在练能。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语文素养教育的关键。
这个模式提出,把训练引进课堂,变课堂教学“繁琐的分析”为“扎扎实实的训练”,改变了传统教学“讲得多练得少”“练得乱”“练得杂”的现象,做到向科学的训练要质量。
有效的训练,来自科学的指导和扎实的练习。这个模式把科学的指导,扎实的练习和练习后针对性的评改组成一根链条,做到有训有练有评,这样强化了训练过程,优化了训练效益。
为科学、准确地检测语文素养教育中教与学的效果,本模式进行了以三个结合为特点的检测改革:闭卷与开卷结合,必做与选做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
第四,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施教之功,贵在养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习过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的、主动的、自动化的、持久的学习行为方式,从而帮助学生能学会学习,是语文素养教育的归宿,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标志。
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要鼓励学生的勤奋行为,克服懒惰心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毅力,强化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成分。
教师要正确引导,因势利导,多方指导,坚持表扬、鼓励,巧妙批评、监督;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随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长期培养。同时努力创设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良好的训练环境,促使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