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朋友聊天时谈起的,说她去尼泊尔时,在餐厅里把手提包抱在怀里就餐,却引来路人关注,弄得她无所适从。事实上尼泊尔并不富裕,可是精神文明程度却很高。要是在国内,谁能大胆把包放在座位旁边安心吃饭呢?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变化,可以说翻天覆地,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精神文化生活领域跟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却不相称。而社会要真正发展、前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要同步发展、提高。面对目前的现状,看来全民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加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要整体提高全民素质,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这也是国民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大工程,不可等闲视之。
提起品德教育,不由得使人们想起道德这个词,那么什么是道德呢?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对其一生具有重大意义。
道德和品德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这是因为离开了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面貌总是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熏陶下逐步形成的。家庭则是一个人形成道德品质的摇篮。如果说道德是价值观的话,那么品德就是方法论。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必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损害公众利益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就是道德缺失,严重讲就是思想素质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德就是起规范作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大家形成良好的品德。当然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许多道德模范人物:、郭明义、张华,他们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闪耀着道德的光芒,成为我们价值观所倡导和推崇的典范。“八荣八耻”要求的也是这样: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就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抓住学校这个阵地。
一、做人胜过做事
在学校,老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的是做人的道理,它是首要的,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代课老师,都要给大家灌输健康的人生观,崇尚文明的行为。文化课学习因为个体差异就有差别,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如果这个人做人不行,思想道德素质差,便是人生的危险信号,难以想象他将来能用多大的作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铸成大错,甚至身陷囹圄。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社会上出现的反面典型不乏其例。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等的悲剧行为不由得使人想起道德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一定要言传身教于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基本的做人原则,懂得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欢快,懂得感恩家人、老师和身边每一个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注重孩子的成长环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任何事情的发展结果后面都有它的必然性,“岳母刺字”后有民族英雄岳飞的慷慨壮举;“孟母三迁”也是为孩子成长寻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时代先锋郭明义,他的父亲就是学见义勇为的模范人物,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母亲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普通工人,因为学过一点中医知识,时常给工友邻居无偿治病。良好的家庭熏陶,从小在郭明义的心灵里撒下乐观、善良、勇敢的种子,烙下“要感恩、讲诚信、讲仁义、讲付出”的印记。因此每个家长教育首先要言传身教,表里如一。要孩子学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毅力,不怕吃苦,要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要有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集体的高尚情怀。
三、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思想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每个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行,都制定了许多规定、守则。例如《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励学生争当品行模范,争创“星级文明班”,深化校园文明建设。一是作为老师要及时了解社会新事物、新动向,采取新措施,要有防患未然的意识,对不好的行为要严厉批评,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要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典范,犹人之父母,爱之当先。三是要建立学生品行档案,多鼓励品行进步学生,开好班会,多和家长沟通,不定时开好家长会,激发每个学生的优秀潜能。四是定时要和社会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联系、调研。通过征求意见,汲取经验,改进提高。
我国可谓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却不能与之匹配,传统文化和庸俗文化充斥人们的心灵。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盛行。并且耳濡目染着下一代,因此,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事关祖国未来,切不可等闲视之,应该引起政府高度关注、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携起手来,齐抓共管。积极倡导优良的传统文化,要孩子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铸就崇尚文明、树新风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