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积累永远大于方法

2019-08-09 12:55:42

  作者:徐国平

  教研时,有教师提出学生认为备课组古典诗词导学案中出现的题目太多,继而就有教师附和有几首代表性的讲给学生做题的方法就可以了。我却不这样认为。

  早在备课组进行诗歌意象专题时,我不仅让学生做了导学案,还让他们做了“三维设计”中有关意象专题以及配套资料“智能型检测”中的训练。我早给学生“打了预防针”,不要害怕自己写不对答案,那是因为没有读懂诗歌,只有把诗歌读懂了,才会有答题思路,才会设计答题方式,才会自觉把答案拟写得相对规范些。读不懂是最大的问题,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没有其他捷径可寻,就是多读诗歌,读好诗歌,好读诗歌。

  谈及自己观点时,忽然想起一位语文教师极其有见地的话:“语文备考只需半年时间就可以了,什么考试规律,什么考试方法,什么答题思路,什么答题方式等等,只需要半年的集中训练就可以。而如今年年应试,年年备考,语文早已不是语文了。”语文备考只需半年足矣。诚哉斯言。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在丰富学生阅读资源和生活资源上面下足功夫。没有积累作为基础,所有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

  今天开始读黄厚江的专著《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里边谈到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时,恰巧有一点也是在谈积累大于方法,能和名师的理念相吻合,自然增加了自信,看来,我在古典诗歌专题训练中,除了让学生明确诗歌的流派、诗歌考查的类型,在让学生多读诗歌,把诗歌读懂方面还是得名家心传,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其中,黄厚江老师还谈到习得重于学得,我在高三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听同组课时看有些教师自己在讲文言文,自己在讲诗歌意思,总不以为然。学生终究要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高考考场,要沉潜入文本之中,自己把文本读懂。没有教师,没有网络,没有其他任何资料,只有头脑积累,只有领悟。

  积累大于方法。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规定,“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里的“语文实践”就应该包括阅读大量的古典诗词,尽可能多地占用丰富的古典诗词,甚至熟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