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三化学教学的一些误区

2019-12-04 15:32:52

1 2 3 下一页 误区一,师生角色的定位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怎么起主导作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那么教师就是配角。因此,课堂上,不敢过多讲话,惟恐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敢妄加评论,生怕压制了学生的个性。造成了放任自流的局面,达不到教学目标。
  
  那么,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使学生能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任何一
  
  项改革都是在不断完善中取得成功的,新课标也是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既不能“满堂灌”,做“演员”,让学生做“观众”,也不能袖手旁观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该是“导演”,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演员”,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误区二,对教学效果认识的误区:重形式,轻结果。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听一些课,课堂上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因之一是目标层次浅,为热闹而讨论,无深入、实质性的内容,只单纯为了探究而探究,基础知识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二是评价时只注意了过程评价而忽视了终结性目标评价。如有的老师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只注重了过程性评价,“答得很好”,“很正确”,“你真棒!”,但却忽视了后面的学生基础训练、拓展性训练及评价。而有的教师就做得很好,每一节课最后都用习题或问题的形式设计一个“收获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教材中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落到实处。三是采取“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即不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也安排学生去“死啃”,该讲的也不讲,或讲不透,结果出现很多“漏洞”,生米
  
  常做成了“夹生饭”。例如做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实验,教师若不启发学生去总结由此而得出的规律,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检查,结果是没有效果,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学生的成绩反而下降。
  
  误区三,教学方法的误区:
  
  (1)多做练习就是自主学习,评价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
  
  有些教师理解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练习,也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何谓“自主”?就是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的压制、指挥下被动接受。有的老师一节课仅讲几分钟,然后剩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而缺乏应有的交流。由于教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评价手段过分单一,将过程性评价排除在教学过程之外,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化学就会没有兴趣甚至感到厌恶,这种方法实际上仍为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
  
  同样的课另一位老师一节课只要求学生做有针对性的练习,如已知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其它物质的质量、含杂质的计算、单位换算等问题的五道计算题,学生做的时候可以小组互相讨论,同时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做而且进行比赛,做完由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并要求点评这样做好在那里,你是否还有更好的解法,在这样的练习和评价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暴露无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这节课中真正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学教学评价正在经历着从知识取向、双基取向,向能力取向、实际应用取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的转变,以及从单纯基于考试和测验的评价向基于多样化的评价手段的转变。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既不是没有教师引导的“自由”学习,也不是让学生多做练习就叫做自主学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