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教学,课堂须着力

2019-11-19 18:28:43

作者:刘恩樵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于是,老师们都在努力,有的侧重于作文课程的研究,有的侧重于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有的侧重于作文技法的研究等等。笔者结合作文教学的现状与自己的实践,拟就作文课堂教学谈谈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作文教学:课堂必须着力。
  
  毫不讳言,当下许多语文教师对作文课堂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作文课被阅读课或习题课取代;二是作文课流程简化为作前简单指导,然后学生作文并誊写;三是作文课从命题到备课再到指导等随意性很大;四是以课外练笔代替作文课堂指导;五是认为作文不是指导出来的,是写出来的,因而大大消弱作文指导的功能。因此,在总体上造成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无为现象”。黄厚江老师称这种现象叫“作文教学的萎缩”。
  
  我们仔细阅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版与2011年版,发现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的原则、内容与方式方面要求较为具体明确,而对作文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规范与指导,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作文课堂教学的力度消弱。
  
  其实,中小学的写作是有要求的,有知识的,更是有经验的。而这些要求、知识、经验等都是需要教师既要给学生讲清楚,又要给学生在实践层面上的规范训练,而所有这些都是离不开课堂的。凡是以课外多写为名义而弱化课内指导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颇的。
  
  所以,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而言,课堂依然是重要阵地,课堂必须着力,举课堂训练之“一”,反课外练笔之“三”。
  
  二、四教时训程:作文课堂教学的范式之一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四教时训程”,这是落实与强化作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四课时训程”是指每次以某一个题目进行作文(或单项)训练时,基本上以四课时为一个单元,完整地进行指导、起草、修改、再写、誊写、批改、讲评、收存等环节。每周两课时,两周四课时为一个训程。每学期按照作文训练序列做4-7个训程。
  
  训程是一种结构。我们都知道,结构可以决定功能。优质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对于提升作文训练的效果是有着一定意义的。
  
  201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也就是说,每学期7次。一般来说,每学期有20周,所以,每周两课时,用两周四课时来进行以某一个题目作文(或单项)作文训练是完全必要与有可能的。
  
  下面,以作文《我喜欢》(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具体说说“四课时训程”的实施。
  
  前一周两课时联排。
  
  【第一课时】主要环节是:1、营造作文氛围。2、师生作前互动。3、学生
  
  独立作文。营造作文氛围,实际上就是引发学生对作文《我喜欢》的兴趣,以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我让部分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喜欢什么没有限制。有的同学说出了一长串自己的喜欢,比如,唱歌、打篮球、吃零食、数学、画画、骑自行车出游、爬山、游泳等等,甚至还有说喜欢睡觉、喜欢调皮、喜欢他(她)的。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做个比较后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并且说说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印象最深的内容。这个环节,学生很轻松,但是,在你说我说中,学生们一方面打开了思路,另一方面也把要写的事情讲述了一遍。这非常有利于下笔。师生作前互动,重点是对本次作文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是材料的选择以及材料的详略。我选择刚才在“营造作文氛围”环节中发言的一位同学的例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选择材料以及安排材料的详略。这两个环节本质上属于常规课堂中的作前指导,但是,在这两个环节中我的出发点却在激发兴趣上,指导只是在要言不烦的互动中进行,淡化说教灌输的痕迹。更好地落实本次训练的目标,主要还在于学生写好作文的评点与重写。在“营造作文氛围”与“师生作前互动”之后,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学生独立作文。
  
  【第二课时】主要环节是:1、学生继续作文。2、自我朗读修改。3、完成
  
  自我评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课下课到第二节课上课的这个课间,我一般是不会离开教室的,目的是保证课间的相对安静,给写作文的学生有个较为安静的环境。第二节课开始,学生继续写作文。学生作文写好后,都要做一件事,就是自己轻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轻声朗读,不影响别人),用不同颜色的笔自行修改。这个环节,先完成的同学可以先做,后完成的同学可以晚一些来做,但是,到下课前,都要把自己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写在“自我评价”栏内。然后,作文专用纸第一次上交。
  
  前一周的两课时,主要任务是学生一稿一改一评。那么,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教师在前一周之后,要充分阅读学生的作文,记录体现学生作文的主要优缺点的素材(以材料的选择与详略为评价的重点),以备后一周评讲用。
  
  后一周两课时分排。
  
  【第三课时】主要环节:1、教师评讲作文;2、学生二次作文;3、学生互改作文。第三课时首先是教师总体上评点学生作文,评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优缺点,重点是材料的选择与详略安排,同时也涉及其他的一些问题,如结构问题、语言问题等等。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讲,结合自己作文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作文。二次作文写好后,四人一小组互评作文。主要方法是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另三个同学先听,后相互交流对这篇作文的评价意见,提出修改方法,写在“同学评点”栏内。然后,作文专用纸第二次上交。
  
  教师阅读每个学生的第二次作文,结合训练目标,在学生的二次作文的眉边处提出具体的修稿意见,以作为学生第三次作文的指导。
  
  【第四课时】主要环节:1、师生交流感言;2、学生三次作文。3、收存学生作文。第四课时与第三课时要安排在一周时间内,但要间隔2-3天。第四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师生自由交流本次作文的写评感受,然后,学生对本次作文做最后一次修改并认真誊写成文。最后,第三次上交作文专用纸。课后,教师则在学生第三写的作文后面写上评语与寄语,下发给学生自读或传阅后,再上交收存。每一学期学生在4-7个训程中所用的作文纸最后都由教师收好,以作为学生作文的过程档案。如果三年下来的作文纸都能收存完整的话,装订起来送于学生,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毕业礼物与成长档案。
  
  为了配合“四课时训程”,我专门改造了传统单一的作文本,制作了与“四课时训程”配套的作文纸,每次作文为两张8K正反面共八页,且装订起来。大致有如下一些内容(简略图如下):
  
  封面封底:姓名、班级、训练时间,作文题目。
  
  第2-3页:训练要求;作文草稿纸Ⅰ;作文自我评价表。
  
  第4-5页:作文草稿纸Ⅱ;同学评语。
  
  第6-7页:作文誊写纸Ⅲ;教师批语寄语。
  
  三、从挖坑到挖井:训练一篇,收获一片
  
  作文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训练。对于作文训练,我们要课内与课外两手一起抓,且要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四课时训程”能够把课内作文指导与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做足每一次课内作文的功夫,避免敷衍与简单,变以往挖坑式的课堂指导与训练为挖井式,让每一次作文训练到位高效,真正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训练一篇,收获一片,以课堂作文训练去辐射影响课外作文。按照黄厚江老师“共生写作”的观点来看,“四课时训程”中较好地实践着“师生共生”、“生生共生”以及“学生自我共生”理念的。
  
  重要的是“四课时训程”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文的完整过程,让每位学生清晰地行走在起草、修改、再写、誊写、批改、收存等写作过程中,切实避免以往“只有写,没有改”、“只写一次,不写二次”、“写了即丢,没有收存”等现象,而把作文与修改、自改与互改、一次写与多次写、写作与收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写作过程的体验集成,从而获得写作的完整经历。
  
  “四课时训程”不失为作文课堂教学的范式之一,它将纠正当下作文课堂教学简单、随意、盲目的现象,让渐渐弱化的作文课堂教学规范与硬朗起来,切实发挥课堂作文指导与训练在写作训练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