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艺术浅探

2019-10-11 15:47:49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心环节。课堂授课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讲求高效、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以及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情感态度都相当明显。因此,悉心研究探讨课堂授课艺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立足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作为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目前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依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并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教学的真谛。课堂授课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讲求高效、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以及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情感态度都相当明显。因此,悉心研究课堂授课艺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分层教学,奠定基础

  我校(此处指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学,下文同)是一所市级普通中学,学生绝大多数中考成绩在一般校的录取线以下。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定难度,如果按照统一安排教学,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应参照学生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它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现实情况,是学校和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举措。

  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出发点。一般情况下,学校根据学生的中考入学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成精英班班、实验班、普通班等几个层次,师资分配和教学安排各不相同,这是一种显性分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还有的学校实施隐性分层,也就是说由教师在班内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分组,对每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分层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虽说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麻烦,但学生的上升活动空间比较大。

  但是,如何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尤为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得当、科学。如,我们通常把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过程中既能学会知识,又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三个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即首先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和史实,然后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分析指导学生的学法,学生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当代美国着名心理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地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度教学目标时高低应有不同,教师在备课时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方法,在课堂提问、知识讲解、巩固练习上也应有不同的质和量的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到个别学生,既要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又要设计出应用型和开放型题目以拓展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得下”“化得开”,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分层的目的。

  二、鼓励实践,掌握方法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模块的方法与能力要求明显加深,理性色颇为浓厚,理性思维有所提升,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历史观和以古鉴今的审视观念。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习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注重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史实及历史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学会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最后,教师还要善于通过当下重大事件的剖析教给学生去历史地看待问题,历史地解析问题,让历史课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和大脑,从而更加厚重、有内涵,为以后走上社会岗位奠定基础。

  例如,《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节课堂教学中,关于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训练以2009年浙江高考卷第38题为例。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此可从主观目的、客观背景、主观心理认识(人的行为态度、思想观念的反思及认识分析)三个层次分析,进而形成分析历史问题原因的程式化思维。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尽可能多地去搜集历史资料,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以“史”为境,以“史”激情,在解析过程中不断渗透给学生作为新时期青年建设者的责任和担当,鼓励学生要大有作为。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历史课堂教学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追溯它的前因后果,分析兴衰更替,让历史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教师要关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总之,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积极讨论,积极参与,使学生掌握了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经历,获得了学习经验,也使学生体验了获取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