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古今素材,掀起头脑风暴

2019-10-27 17:43:14

  作者:陈永睿

  今天上古文《郑伯克段于鄢》,此文很难,学生甚不感冒。怎么办?有所为,有所不为,精选典型片断,适度链接拓展,不失为高效一法。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这一片断是《郑伯克段于鄢》中最容易理解的,即便如此,学生也甚觉佶屈聱牙。于是,我撇开原文,向学生介绍一新闻:

  10月15日,有读者向南农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县市行)报料称,广东高州市一老人由于中风无法行动,他儿子代为到高州农信社大路坡分社取钱,信用社说身份证不对,令其到村镇开证明。证明拿来了,信用社又说要老人亲自来,家属就将病重的老人拉到信用社,可是工作人员还是不给。僵持之下,老人死了。

  这一新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于是有同学谈起了前几天的一个新闻:

  为改密码担架上阵

  被抬进银行的这位老人叫徐万发,家人介绍,老人患病很重,已经无法行动,就连睡觉都不能平躺。

  徐万发老人的妻子李女士向记者介绍,“老爷子的退休工资每个月都打在一张工行卡上。前几天,我去取钱时连续三次输入密码错误,账户就被锁定了。银行工作人员说必须要改密码,而且必须要户主本人亲自到银行办理。”

  “老爷子病得那么严重,要他亲自来营业厅,就必须要把他从医院用120救护车拉到这里。”李女士说。

  10月12日中午,徐万发被抬进一辆备有监护仪器、氧气包等设备的120救护车,送往工商银行西安纺建路支行营业所。李女士回忆:“到了营业所门口,我先进去,跟银行工作人员说,我老伴患病无法行动,能不能麻烦柜员出来给老人办业务,或者拍照录像取证,但银行方面并没有通融。”

  无奈之下,120的5名医护人员,把这位病重的老人抬到了柜台,艰难地完成了密码重置业务。

  该银行营业网点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证实确有此事,“因为密码牵扯到个人资金的安全,要求必须是本人重置,这也是我们的制度,也是为了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同学又回忆起了原来听说过的故事:

  陕西刚被下达病危通知书的肝癌老人赵锡海,竟被儿子用轮椅从医院病房抬到潘家村邮政储蓄所取钱。原因是储蓄所有硬性规定,取款“需本人办理”。

  同类的现象不一而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制度是死的,人也是“死”的。

  我们常说,制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坚持制度的原则性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是兼容不悖的。针对上面的特殊情况,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不能赶赴医院,上门服务呢?或者让其亲人或其授权的人代为办理,建立一条便捷的绿色通道岂不是一举两得?这样,一则可以快速解决问题,解客户燃眉之急;二则还能积攒良好的群众口碑,为企业本身在做“无形的广告”,成为行业人性化服务的一面旗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方便他人,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然而,现实是许多人头脑僵化,抱残守缺,墨守陈规。当然,也有人善于开动脑筋,运用变通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举了一个例子:

  乔致庸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晋商。一次,包头东城万利聚商号的吴东家,因资金周转不开,向乔致庸借了8万两银子。当时,吴东家承诺:一年后连本带息全部还清。可一年的期限到了,吴东家不仅没还一分钱,借钱的事也闭口不提。

  乔致庸正准备派人去催款,吴东家主动找上门来。他可怜巴巴地向乔致庸哭诉:“我现在是穷得叮当响,家里仅剩下一只用来卖花生的破箩筐了。”乔致庸心里明白,吴东家这么做无非是想赖账。他看了看吴东家,安慰道:“既然你已到了这步田地,我也不能逼你,就把那只破箩筐拿来抵债吧!”吴东家一听,心里顿时乐开了花,立刻送来了破箩筐。

  随后,乔致庸便让伙计把那破箩筐挂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标价8万两银子出售。人们听说后,都跑来看热闹,自然也就知道了破箩筐的事。很多生意人知道这件事,就都不愿意跟吴东家做生意了。这时,吴东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得乖乖地把欠款还清,赎回了那只破箩筐。这正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乔致庸面对吴东家赖账这一情况,没有停留在固有、传统的模式思维之上,而是另辟蹊径,寻求转机,结果峰回路转。这就说明,我们要善于变通,讲究“方”“圆”之妙。

  话说回来,面对“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一所谓的规则,颍考叔的建言极有创意,他用掘地道的方法,既使庄公遵守了自己的诺言,顾全了面子,又达成了庄公的心愿,保全了所谓“孝”道。

  这样学习课文,用相似、相关、相反、相类的方法进行链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消除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又积累了素材,掀起了头脑风暴,可谓一举多得,一箭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