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齐艾陵之战战前形势分析

2019-11-03 21:34:06

  吴王夫差动员举国九郡兵力伐齐,难道就当真不顾南有越国,西有楚国?现在这两点顾虑已经都不存在了:越王表示派越国仅有的三千甲兵助战,这点肯定瞒不过吴王,所以南方无忧;西方的仇敌楚国其实也被夫差的一个简单花活给消除了。

  吴夫差七年时(前489年),吴国曾经征伐楚国的属国陈国,当时楚昭王亲自提军救陈,两军相持在楚国边邑城父,后来虽然吴军罢战退兵,但昭王却病死在了军中,经过昭王兄弟一番真心推让,还是迎接了昭王的儿子熊章继位,即楚惠王。

  楚惠王二年时,夫差把楚国原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送回了楚国,令楚国上下甚为尴尬,但最后还是接收了,令尹子西任命他为巢大夫,号称白公。

  巢乃吴楚之交的边邑,长期留居吴国的白公对吴国视为第二祖国,对杀死自己父亲的郑国深痛恶绝,且白公喜好军事、礼贤下士,一心只想报父仇,数次请求令尹子西出兵攻伐郑国,子西光是口头答应,但却从没有为此发兵,这下楚国内部开始麻烦不断了,吴国边境也相对安定。

  吴齐两国正式宣战,伍子胥与兵圣孙武都没有随军,但具体到战场指挥,就战事进程看,这时的夫差其战场指挥能力不亚于这两位军事大家。

  吴国兵力空前强大,部队又是孙武多年训练的精兵悍卒,其数量达到十万以上,据史载,吴军的兵力构成由吴军10万人左右;越军3000;鲁军2000,三国联军达到十万又五千人。

  吴军指挥系统:统帅吴王夫差,中军主将由夫差自兼;副将伯嚭;上军大夫胥门巢;下军大夫王子茹曹;右军大夫展如;越军将领诸稽郢;鲁军将领叔孙州仇。

  进军路线:十万大军及粮草乘船北去,逆长江,出邗沟直达淮水,逆淮水支流进入山东,北进鲁境,会合了鲁军。

  之后三国联军经过鲁国都邑曲阜,沿汶水南岸东进,进入齐境。

  齐军:齐国号称“万乘之国”,兵力无疑庞大,山东人历来好勇斗狠,战力是不容怀疑的;其军事将领能力天下闻名:远有姜太公姜尚,后有军事家管仲,近有兵法大师司马穰苴,就是兵圣孙武也是出自齐国,哪能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面临强敌压境,齐国驻汶上部队明智的主动向东撤退,――此“汶上”不是今天汶上县(那时的汶上城称中都邑),而是指泰山的汶河上游及源头以上意,即博城(今山东泰安东南)、赢城(今山东莱芜西北)、牟子国城、齐长城泰山段各关和今淄川区城子庄(汉置莱芜县城,有齐长城,是齐国防御要地)一带。

  吴军则跟踪追击,攻占博,进军到了赢。此时,从汶上东退的齐军,得到了临淄增援部队的加强,随即回军西进,与吴军先遣部队相遇于艾陵附近。

  “艾陵之战”即刻爆发!

  艾陵因艾山而得名,据《蒙阴文史资料》载:“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续修莱芜县志》载:“杜预谓艾山在牟县东。”“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牟城在今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曰艾也。”

  即:原牟子国境东有艾山,因地广名艾邑。又因全是低矮丘陵,又名艾陵。

  齐军主帅为国书,当初奉左相田常之命伐鲁时,知道了鲁国联吴伐齐,因清楚吴军强大,为缩短军事物资供应线,保卫齐都临淄,所以率主力依次撤退,准备在齐国境内的城子庄并以齐长城为依托迎战强敌。

  应该说,国书采取的战略并无不妥。

  齐军指挥系统:统帅兼中军主将国书;上军大夫高无丕;下军大夫宗楼;大夫公孙挥、公孙夏、闾丘明及督战陈书。

  艾陵其地势为淄河冲积的狭长平地及丘陵,整个战场东西约一百六十里,适合战车作战,双方各出动战车千乘,兵力相当,俱都号称十万。

  一个战场,双方一天摆开二十万大军,其规模绝对旷古绝今,后世也没有二十万人同一天用冷兵器对抗厮杀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