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特有的抽象性。要想学好数学,就需要付出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因此,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的影响下,学生只是被动地与那些干巴巴的抽象数字打交道,毫无兴趣可言。随着一些教育大家(如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对教育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探讨,学生个体的兴趣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并认为其对于整个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其实,数学学科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本来是很有趣的,但是由于长期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使人们改变了对数学的态度,从而产生出消极的态度。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下述方面得以解决。
一、通过趣味数学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
趣味数学就是那些看起来容易理解并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题目。比如下列两幅图是随便从日历中摘出的。学生看到这样熟悉的图片,首先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是这种熟悉只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最终目的却是要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规律。如下图框中的黑框中的9个数字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仔细研究,学生就会发现四周的数字之和等于中间的数字的8倍。那么,这种规律是不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日历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其中有规律可循:
图中四条黑线两端数字之和恰好是中间数字的2倍,所以8个数字之和就是中间数字的8倍。用代数式也可以列出来,(a-8)+(a-7)+(a-6)+(a-1)+(a+1)+(a+6)+(a+7)+(a+8)=8a。通过类似的趣味题,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关注,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这里的问题指学生迫切希望夺得解答的关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疑问。问题情境则是指在心气未至食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情景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机一动想出来的,而是在备课时就应精心策划的。比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给你一把20cm长的尺子,怎样测量远处一棵大树的高度,或者怎样测量当地某一时间太阳的高度。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心理上感觉既然是老师出的题就一定有解决办法,于是学生就会调动起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当然教师最好允许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因为这些讨论往往容易使思维集中在一点上,更容易靠近或达到目标。教师一定要把握火候,适当地、逐渐地引入相似的原理但不出现概念。在原理的帮助下,学生们便会顺利达到目标。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保证让学生们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假如快到终点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了学生,那前面的精心设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答案。假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有一定补救措施——教师另行创造相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到满足。虽然后者效果不及前者,但毕竟能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三、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最终还要回到生活。数学课程标准里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如果每天让学生面对枯燥的数据进行操作,学生就不会感到数学的多姿多彩。大丰市草堰小学杨荣平老师在讲“打折”概念时,没有给学生出一系列干巴巴的题目,她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现在的商家主要有哪些促销手段。学生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商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折,一种是送礼券。教师不时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假如现在有两家鞋店竞争,一家打出了8折的旗号,另一家则推出买100送20的活动,你作为消费者,到那一个店购买东西更合算。学生经过讨论也没有达成一致,结果出来三种意见:前者便宜;后者便宜;一样。这种讨论当然是建立在学生感性的基础上,并没有经过仔细计算。于是教师就开始引导学生算这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题目:前者打8折,也就是说花80元就可以买到100元的商品;后者的折扣是100/120≈8.3折,也就是说买100元的商品需要83元,由此可见,买前者的商品更合算。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教师列举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学生获得生活知识,两全其美。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一说起数学老师,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古板、严肃、不苟言笑、严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其实原因就在于以往的数学教师只采用一种方式教学:讲授法。而且在讲完后会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使得学生不得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头扎进数字堆里。这不是讲授法本身的错误,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单一的方法会引起学生的厌恶情绪。因此,在现代数学课堂里,应该看到的是多种方式共存的局面。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改掉以往一如数学本身严密性和逻辑性的严肃脸色,配合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教学手段,试用各种教学方式。前面提到的杨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问题,从而避免了枯燥的演练,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上海长虹中学的周佩珠老师在讲“同类项”时,则引入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学生们手持一张卡片去找与自己卡片为同类项的卡片持有者,找到了便坐下,被“挤”走的学生则去找自己的搭档,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同类项,并且锻炼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通过数学史及数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们还可以以“情”来触动学生的兴趣。这种情包括数学家们奋斗的感动之情以及他们为国争光的自豪之情。因此,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如关于圆周率值的计算,我国秦代以前就知道“径一周三”,后来三国时期的刘徽用“割圆术”求得3.14,而祖冲之更为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值介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同样的数值在西方的出现时间晚了一千多年。所以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很多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命名为“祖率”。后来祖冲之由于儿子合作得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同样比西方数学界早了一千多年。像这样的例子在数学史上有很多。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历史,便可以从中得到动力,促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这段历史便可以使学生对于π值的认可度增加,此时π已不再单调,而是融有诸多感情色彩的。
其实,上述途径还是属于较为宏观的论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逐渐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使上述措施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