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营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全民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别,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呢?
一.狠抓常规落实,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
1.坚持德育为首不动摇。德育实施要做到课程化。以课程的观点看待德育,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具体的德育内容、明确实施途径、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力的保障措施和科学的评价办法等。德育内容要突出系列化和主题化。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分解德育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选内容,有层次性,体现循序渐进。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养成教育等。要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一切围绕教学为中心。学校要建立学科教学业务检查系统,按照“严、细、实、恒”的要求,定期检查评估教学常规。建立检查反馈机制,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常规。加强复习教学和试题研究,中学要认真研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方向,精心规划初三的复习进度,指导教师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教学的质量。
3.实施科研兴教。理念是先导,教研科研要真正做到“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学习,哪里就有研究”,时刻把握学校教学研究的方向与定位,让研究真正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灯塔与路标,成为学校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扬教师的研究之长,立足于优秀经验和成功案例的推广,不仅要使教研科研成为真正的生产力,还要努力使师生真实感受研究带来的进步与喜悦。
4.加强质量监控。学校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定期抽测教学质量,强化质量分析,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协调,帮扶好薄弱学科和学困生。实行教学质量分级把关制度,教师、年级、业务副校长和教研员要分别把好课堂质量关、单元质量关、期中期末质量关、学科质量关。制定质量监测、评价和奖惩措施,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考方式,每学期开展一轮质量抽测,并将抽测结果纳入对教师个人的质量评价。
5.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全面贯彻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家访工作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制度,切实推进学校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育人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提升教师素质,用校本化培训强师资
1.挂职学习交流。一是走出去。及时组织薄弱学校干部教师到区域内典型学校挂职学习,先进学校干部教师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二是请进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指导,学术论证,促进干部教师解放思想,提升水平。
2.教学技能达标。要把教学改革、技能达标过关活动和常规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以训练为重点,以过关为手段,以提高为目标,以应用为根本的思路和要求,使教师的技能训练成果,自觉应用在常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技能达标各项验收活动将分散到平时进行,不搞大型运动,不搞临时突击。
3.教师全员研修工程。学校要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题,继续推进实施教师全员研修工程。要认真梳理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列出问题菜单,形成问题序列。要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问题、定人员”的要求,以“小课题”的方式,统筹安排每一次研修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实施水平。要加强研修过程的管理,兼职教研员要全程跟踪参与研修活动,加强监督、评价和指导。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挖掘典型,推广经验,将活动引向深入。
4.暑期远程研修。继续落实好一年一度的暑期远程研修,集中研修期间,要加强考勤管理,确保教师研修的时间和质量,分散研修要加强跟踪管理,对不能按时高质量完成研修任务的教师通报批评。
5.校本培训。建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依托校内教科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和教师需求这个中心,探索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实施。对培训质量、培训效益要及时进行考评、评估与反思,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培训的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结合起来。
6.班主任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以班主任为主体,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地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把结对子、辅导、小组自学作为培训的重要形式,以提升班务管理能力为中心,培训内容的重点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管理艺术。组织好主题活动方案设计:重点考察班主任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需求,组织并实施班级教育活动的能力。开展优秀班级活动的评选展示、观摩活动,推动班主任工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7.课题研究。教师课题研究必须立足教学实际,用“草根式”、科学化的方式解决管理和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和疑难困惑。一方面,要抓好“引领式”课题的研究,通过国家级和省、市课题的形容,提升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抓好“草根式”课题研究。要落实“问题即课题,析因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思路和“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理念,确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思想,围绕解决教学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
三.打造品牌学校,靠特色化创建促发展
坚持“自主发展、统筹实施、分层推进”的原则,本着“一生一长、一师一格、一校一品”的创建目标,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培植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健全组织。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一校一品”创建工作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各阶段的总结与提炼。
2.强化师资。学校要善于发现、着力培养特长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制定相关加强特色创建的管理制度,调动教师参与创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特色教育活动搭建良好平台。
3.因校制宜。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学校优势和不足,合理选择和打造特色项目,支配相关资源,力求取得突破性成效,可从学校规范管理、书香校园、校本课程、教学特色、教育科研、艺术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科技教育、绿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寻找特色创建突破口,避免千校一面的创建模式,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个性。
4.注重过程。学校要将特色创建过程作为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提升学校软实力的过程、打造学校独特校园文化的过程,及时收集创建活动的原始资料,建立完整档案,准确反映学校创建过程和创建实效。
5.专注内涵。学校要将特色创建工作与课程开发紧密结合,使特色工作落实到课程、人员、课时、评价等方面。以“校本课程”的落实凸显特色文化引领,构筑特色工作机制,丰富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6.持续发展。每学年结束时,要在目标与管理、特色项目选择、师生参与度、特色成果与社会效益等方面分别给予评估认定和表彰。评估认定遵循多元性、发展性评价原则,以激励为导向,倡导自主发展,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力,促进中小学特色创建健康、持续发展。
总之,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面对均衡发展这一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切实担负起重任,形成全员关注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设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