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在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特殊价值

2019-09-17 17:46:5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群体意识和品格,它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民族个性的综合体现。作为德育性质的学科和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课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着重要价值,居于特殊地位。

  一、从学科性质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思想课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思想课的德育性质决定了思想课是落实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200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思想课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规定了思想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常识教育,又要进行思想觉悟的教育以及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从学科内容来看,思想课的内容是最适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学科之一。思想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以高二“哲学常识”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思想》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教学内容中,在论述了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提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这一方法论要求后,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意义,并以材料的方式介绍了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时代发展,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思想教材中唯一明确介绍民族精神的内容,属“显性”的民族精神培育内容。而在第一课第三节第二框“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中,论述了正确把握中国国情的重要意义,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情,并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就要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上”。并引用“不能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和鲁迅先生的“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等名言,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属“隐性”的民族精神培育内容。

  三、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来看,“学校能不能为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思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是理想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者。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由思想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决定的。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改以来,师范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人才。具体来看,思想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概论、中共党史、伦理学、法学、中国建设、中国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也有相关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些学科知识中大部分都包含着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加之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从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角度看,这些知识一般足以满足思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也具备通过教学内容有效地渗透民族精神培育教育的条件。

  二是由思想教师的业务素养决定的。如果说思想教师的理论素养是顺利进行学科教学和民族精神培育的专业理论保障,那么,他们所具有业务素养则为进行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教师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能有效兼顾德育教育目标。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育人,思想课的德育性质和学科内容的规定性,使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习惯于自觉地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实现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民族精神培育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