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承雄
【名题精选】(2012年全国高考福建卷第15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小说原文标题为《双琴祭》作者:梁晓声)
【思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涵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开放的题目,可以有多元理解。答题时可以从琴、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觉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双琴祭》这篇微型小说故事梗概是:老制琴师有一个制琴目标:同时做两把不分轩轾的名小提琴,以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有些相同事物的美好也是同样的。他希望能够借助这两把同样的小提琴来点化人们,教育人们。两位少年终于以其行动的“不约而同”和语言的“异口同声”符合了老制琴师的“传教”条件,幸运地接受了赠予,并且后来凭借合奏果然都成了“家”。由于传媒的无事生非和世人的妒恨心理,两位习惯合奏的同样美好的演奏家不得不被人硬分出了高下,两人从不知所措到分开各自独奏,并且最后渐渐地相互心生妒恨,最后终于酿成了一死一疯的悲剧。这个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人心愚蠢的褊狭、自私的嫉妒,往往会蒙蔽人的理智,而丧失理智的你争我斗,终将导致两败俱伤。只有消弭人心的褊狭、刻薄,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与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谐的生活,需要每一个人相互间的发自衷心的尊重与包容。探析这篇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可主要抓住作者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倾向,立足文本内容概括出他对双琴一毁一弃、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对美好事物被世人“古怪心理”埋灭而世人蒙昧无知的态度。
【参考答案】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埋灭;④悲悯世人毁坏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方法导引】
小说的内涵,一般是指作者通过叙述故事所传达出来的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塑造人物表现出来的赞赏、贬斥的态度和喜怒哀乐的情绪,作品的主旨和写作意图,作品中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所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等。
如何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
一、选准角度,深入开掘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等不同角度切入。从人物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应探究作者所塑造的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从情节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应通过梳理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矛盾冲突,通过比较其叙述笔墨的详略繁简的布局,来思考作者如此设计故事情节的意图,进而分析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蕴涵;从环境角度去挖掘作品内涵,则要细读文本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研究这样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所具有的作用。有些小说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之外,还有对主题的隐喻与暗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揣摩其核心景物意象的含意来探寻作品的深层寓意。有些小说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生存与故事发生的特定社会、时代的背景,我们可以联系该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环境特点来追溯小说作品的丰富内涵。
二、立足文本,具体分析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应立足文本整体进行具体分析,而非盲人摸象,偏执一词。立足文本,具体分析,是要求我们在阅读小说作品时,要胸有全局,整体感知,深入细致地阅读领会,不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不可仅仅关注主要人物,同时要考虑作品中次要人物的刻画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梳理故事情节的结构关系时,要把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诸要素贯通起来分析,既要牢牢抓住作品中的重要矛盾冲突来破译人物形象的性格密码;又要紧紧揪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来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赏析环境描写的功能,既要读懂文本中直接的、集中的景物或场面描写文字,看出它对揭示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隐喻小说主题倾向的作用;又要捕捉住散落在人物对话、心理等描写文字中的那些暗示特定时代背景的细枝末节,从中窥探出作品的时代意义。
三、规范表述,简明扼要
赏析小说作品的内涵,应根据题干的设问角度与答问要求而规范表述,力求简明扼要,避免过度解读而使答案文字累赘冗繁。赏析小说作品内涵类试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诸种类型:
⒈通过研究小说的标题,来探析作品的内涵。如: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011全国高考山东卷)〖原文略〗
解答此类题型,要求分析小说标题的丰富意蕴,可以从标题与故事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性格、与主题思想表达、与作者写作意图等的关系的分析中去破解。
为何以“审丑”为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回答,一是写法的审丑,一是绘画的审丑,一是人的“丑”。从写法看,是一语双关,或讽刺;从绘画看,是一种绘画流派;从老人看,是外貌丑陋,做人体丑事,但为孙子付出心灵;从小臭儿看,嫌弃爷爷,是不孝,是忘恩负义,是丑。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