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之策略

2019-09-05 11:24:52

  摘要:高中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物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策略

  高中物理教育目标不侧重于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物理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高中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三、加强物理基础知识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物理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走向成熟。

  四、物理教学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学了电流磁场,就可以制作电磁铁、电磁继电器;学了电磁感应就可以制造发电机;学了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作用而运动就可以制造电动机;等等。这些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的很好素材,教学中必须发挥物理学的这一优势。深入宣传同志的这个重要观点,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学习、运用科学。学生有了一定的科学素质,就可以自觉地运用科学解决一些未曾遇到过的问题。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比较注意宣传科学和科学的巨大作用,对技术和发明的作用宣传不够,这是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发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的现象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换向器,线圈还是不能持续转动下去,因此做不成电动机;回旋加速器的原理虽然离不开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但如果没有设计巧妙的“D形盒”,原理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从科学到生产力,离不开技术,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技术发明,纠正重理论轻技术的观念,这是当前我国进行科学素质教育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有的人还以“亲眼所见”作为证明其正确的论据。其实它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材料要丰富全面,观察要客观求实,实验要重复可比,结论要逻辑明确”相违背。

  五、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六、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 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 。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七、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如在学习静电场一节内容中,“电场”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以理解。那么可以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做类比:地球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重力场中,都受到了地球的作用力——重力。同样,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再由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了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 总结 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