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语文名篇的负效应

2019-09-23 11:06:31

王尔楷
  
  中学语文的名篇,大多是已有定论的大作家的精品。它们在向学生“传道”的同时,还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名篇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下面试举隅略陈管见。
  
  一、思想内容方面。有的名篇所写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已与我们的时代不合拍,甚至是格格不入的。正如古人所云:“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具体表现为:
  
  不利于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地球环境已日趋恶化,自觉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然而在这一点上,一些名篇却表现出与今天迥然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审美情趣。《社戏》中有这样的文字:“吃完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小说中的小伙伴显然是污染河道,行为是不文明的(作者本意却是赞颂其机灵可爱,办事周到),这里的童心和野趣是不能完全肯定的。同样,当我们读到《难老泉》中“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左边烟囱人云,实在是兴奋”能理解,如今“烟囱人云”之现象应加以治理,再也不是工业发达的象征。
  
  不利于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一些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已严重破坏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平衡。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对猎人的赞颂该到停止的时候了。例如《驿路梨花》里的瑶族老人本是作为自觉学雷锋的“梨花”加以颂扬的。但其“平常爱打猎”的“特长”,现在看来是不可正面肯定的。无独有偶,《天山景物记》中也有类似的一段:“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达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诚然,作者原意是盛赞天山的富饶。然而,从客观效果上看,却默认了乱捕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也包括在原始森林中“生火”)。——下文在赞美蘼菇味美时,竟径直写道:“如果再加上一条朝圣羊腿,那就又鲜甜又浓香。”
  
  不利于学生的家庭教育。大家知道,由于父母的溺爱,不少在甜水里泡大的“小皇帝”,对父母达分依赖,低下的生活自理能力十分令人担忧。《背影》以成功的描写无私至真的舐犊之情而成不朽名篇。——换一个角度来审视,父亲将“我”由南京艰难地护送到浦口车站,不能不说是“多此一举”:父亲“事忙”,体胖不便且不论,“我”“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完全可独立闯一闯!这令人联想到当今类似的情形:大学生们仍由父母护送到校,洗衣、叠被、购物皆需父亲“一条龙”服务。难道我们在传道授业的语文教学中继续为这样过分溺爱的行为大唱赞歌吗?
  
  不利于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四有”新人。《(论语)六册》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话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来劝慰别人或自律自慰。不可否认,儒家的这种“温柔敦厚”、“独善其身”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谦虚忍让”的气质风度是应该继承的。但是“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在有的场合,在一定程度上却压抑了人才的脱颖而出。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开发完善,学会自我推销将日益显得重要。这已开始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我们不妨说:“人不知则鸣,不亦君子乎?”
  
  二、写作技巧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名篇,由于写作技巧过于高深或冷僻等原因,不具备有效的示范性,甚至含有严重的误导性。
  
  记叙性文章开头兜圈子,开门不见山。《祝福》开头两段写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意蕴丰富,必不可少;但这两段长达六百多字(不含标点),只字未提主人公祥林嫂和她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这一中心事件,倘若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匠心而胡乱模仿,学生写作开篇离题,拐弯抹角就不足为奇了。
  
  议论文叙述过多,缺乏分析,以叙代议。的《哨子》通篇举例,没有有分析,作为议论文不具典范性。司马光《训俭示康》这篇不足千字(不含标点)的短论,竟列举了12个事例!学生完成高考作文能“照葫芦画瓢”吗?南京师大何永康的回答是:“摆事实代替讲道理……这是不行的。……‘同情’代替不了‘政策’。”
  
  散文创作出现了较多的虚构成分。据作者自述,《第二次考试》这篇散文中“声乐专家苏林教授是虚构的”,而陈伊玲则是报考声乐的一女青年,一名貌美实习医生等几人的“合成品”。很显然,文中误用了“虚构”、“合成”这些小说创作惯用的手法。这里,当我们联想到考生作文中的瞎编乱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一味责怪学生呢?
  
  此外,一些应用文也缺少必要的格式,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书信),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悼词)。
  
  语文名篇在语言、文风等方面也有一些问题,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上述名篇为何产生负效应?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这里指出名篇的白璧微瑕或曲高和寡,并非吹毛求疵,更不是全盘否定这些佳作的范例作用和育人效果。其讨论价值主要在于:一是引导学生全面公正地评价这些名篇,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们的传道作用和示范功能;二是培养学生敢于向名人、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提高他们评价鉴赏的水平,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