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描写:文章的另一种张力

2019-12-03 13:22:39

  作者:陈治勇

  当我们读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时候,也许我们内在涌起的是对罗敷之美的欣羡,仰慕;也许我们很想能有行者、少年、耕者的机遇,去一睹罗敷的芳容;也许我们会想要有何等的姿色才能令人世间这些年龄各异,身份迥然,身处繁忙之中的须眉男子皆为其倾倒的缘由。激起我们这些阅读之思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对罗敷之美的正面叙述,更在于行者、少年、耕者的神情行为。落实到写作上,是作者运用的侧面描写技法激起了我们内心对美的渴望。

  侧面描写,很多时候是文章生命色彩的火把。能让文章避免单调,充满灵动盎然之生机,给读者一种美的联想与享受!《三峡》一文也因之而具备了另一种情韵。

  文章首段意在写山势的高峻连绵。“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极写山之高与绵延,“连”“略无”“隐”“蔽”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雄伟壮观的三峡山势图,令我们眼中有文,心中有景。但是在那个遥远的交通简陋,通讯隔阂的年代,见过高山峡谷的人不少,但有几个人见过只有在正午才能看到太阳,在半夜才能看到月亮的峡谷呢?郦道元深知这一点。于是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犹如苍龙横扫空中,让三峡成为千万人心中的峡中之王!让人对三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句侧面描写,不仅写出了作者自身对三峡的流连之久与惊叹之情,也让三峡超越了人们心中原有的印象,更带给他们无限的联想与向往。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极写水势之大与急。水湍流急,交通阻绝。这是人所共识的,也难以与别处之情形区分高低。郦道元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侧面描写。他不仅写水,更写皇命,写船只,“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没有皇命之急,谁会冒死乘船?“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一日来回何其神速!“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扬鞭催马,乘风飞行都不如坐船之快。一句侧面描写,从性命之危,千里来回,风马难及三个角度写尽了水之威,让我们对水流之势有了一个具体形象的感觉,也让我们想到了李白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轻舟浪漫。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三峡之秋的清冷肃穆。但较为抽象,这也是所有山林峡谷深秋之共色:清冷萧瑟,落叶遍布。而郦道元借猿猴与渔歌之声让三峡之秋别具情怀。“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当猿猴绵长凄异的悲啼在空旷的山谷间回响的时候,当渔夫的歌声在水面上飘荡回环的时候,我们涌起的又是什么感受呢?郦道元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融情于景,同时也让读者的心绪随着其描写而生发出来,涌起丝丝的惆怅。真是情景相生也!

  《三峡》因为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而变得张力十足,使得本来抽象的描述变得具体、可感、形象,使文章有了一种可以亲近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