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锐话题·“补贴之伤”之二)乱了市场、肥了中介、伤了财政、倒了干部、废了企业:
“补贴之惑”背后隐藏“补贴之祸”
财政每年有大量预算用于各类补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离谱的骗补、套补现象。在预算报告出炉前,“中国网事”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的这些“补贴之惑”,引起多位两会代表委员的共鸣。他们认为,在市场、政府多个层面,“补贴之惑”背后隐藏着“补贴之祸”,不能不忧、不可不查。
【祸之一】乱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屏蔽此推广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夏涛认为,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下,一些管理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效率较高的企业得以存活,这样整个行业或社会的生产效率就会逐渐提升。但不适当的补贴会保护一些不干实业的企业,甚至可能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真正专注主业的企业被淘汰。
“当前国家鼓励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一些地方落实得并不理想,同政府补贴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低效率、落后产能不淘汰,那么更先进的产业技术、管理水平就无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和使用。”夏涛说。
【祸之二】肥了中介,滋生黑色链条
有的代表透露,现在网上已经出现了无形的专利买卖市场,有人专门为企业申请补贴,“上网买个便宜的专利,就可以去申报科技型企业,赚补贴。”
记者在百度搜索输入“购买专利”后,就像代写总结、代写论文一样,一大批经营专利交易的页面便跳了出来,不少是出售、求购、转让信息,从留言栏里可以看出,这个市场很火爆。
记者随机加了某个专利中介的QQ,该中介很快就向记者做出了各种承诺。
【祸之三】伤了财政,政府职能错位
“财政资金像唐僧肉,不要白不要、白要谁不要。”东部沿海省份一位代表说,“财政政策要体现公平、效率,有的专项仍然投向工业生产等一般竞争性领域,是不应该的。这样做既不公平,也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全国、山东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说,受计划经济观念影响,当前政府职能边界不够清晰,有些需要企业承担的事情,政府还要包揽,政府职能上的错位,导致财政功能的异化。应该取消或减少财政对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直接补助、补贴、贴息,减少财政对微观基金的直接介入。
【祸之四】倒了干部,腐败问题多发
全国、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黄云说,补贴的初衷是好的,但评选、发放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有的评委是部门选任的,企业有了钻空子的机会。据黄云回忆,有一家企业打通上上下下的评委、评审,把另外一家企业的创新科研成果拿来申报补贴,最后还获得成功。沈金强代表也认为,由于企业开动各种脑筋想方设法要拿到资金,有时容易产生寻租行为。
据一位北方企业的负责人回忆,为了跑100万元的科技补贴资金,还要给市里有关部门返“回扣”、通“人情”,光这些就得花掉30万元,摊到企业成本中。在安徽省长丰县,一位畜牧水产局副局长明知个别养殖户存在空箱、投苗不足、面积不达标等弄虚作假问题,仍违规为其申报,让对方领取数十万元的特色水产项目奖补资金,自己收受贿赂被判刑。
【祸之五】废了企业,自己不会走路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认为,高科技、能源、环保等企业的初创时期,补贴无可厚非,也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但不能为拿补贴而放弃企业正常发展,比如有的企业为了拿补贴,迟迟不上市。
北京企业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全国说,现在有很多企业靠补贴才能生存,甚至成立的专门机构跑相应的部门争取补贴,这种长期靠国家输血、靠补贴生存是很不正常、很不健康的现象,企业自身也废了。还有的代表说,补贴乱象严重阻碍了企业、机构的创新积极性,成为企业手中离不开的拐棍。(记者李亚彪执笔记者段续刘林罗博孔祥鑫程士华参与采写)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