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回顾与思考2

2019-11-16 16:01:16

第二板块:阅读

一、诗歌欣赏偏重古诗词,现代诗歌仍为点缀
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要求初中学生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古诗词的记诵也有明确要求,对现代诗歌则并未如此强调,因此各地中考试卷在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时,大多以古代诗歌为材料。资料显示,2009年单独列题考查诗歌欣赏的试卷共57套,所占比例超过了总数的60%,其中考查古代诗歌的试卷为52套,比例达90%以上,考查现代诗歌的试卷为7套,约占总数的12%。湖北恩施自治州和江苏徐州市的试卷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均作了考查,体现出这两个地方对诗歌考查的重视程度,值得当地的同学们注意。
从赋分情况来看,各地诗歌鉴赏类试题集中在2-6分之间,分值比重约在2%-4%之间,其中甘肃天水市试卷考查了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赋分10分,约占总分值的6.6%,是各地试卷中对诗歌这一内容赋分最高的。该地区的同学应该对此给予必要的关注。
从考查方式来看,诗歌欣赏类试题以选择、填空、简要表述三类题型为主,主要包括文学常识、关键词句、写作手法、诗歌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考查内容。相当一部分地区将诗歌欣赏干脆纳入了“古诗文阅读”板块,与文言文阅读列为一类,其中安徽省试卷将《过零丁洋》一诗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一章内容并列,江苏南京市试卷将《次北固山下》一诗与《小石潭记》、《观第五泄记》两段文字并列,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诗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另外,湖南常德市试卷将课本中的三首现代诗歌结合在一起,以综合探究的方式考查诗歌阅读,同时注重了考试与课本内容的结合,体现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各地备考师生对这些具有明显特色的考查方式应该予以必要关注,以便在来年的考试中更好地应对诗歌鉴赏类试题。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对于汉语韵律和节奏的体现都极为突出,语言也极为精炼、优美,其写作手法、意象选取、语言运用等方面内容对同学们的阅读、写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同学们应该搜集优秀的诗歌作品反复诵读,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欣赏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诗歌常见的创作手法,以及各类主题常见的意象,慢慢使自己对诗歌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将这种认识扩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对于古代诗歌,同学们尤须注意将诗文默写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反复诵读记忆有助于培养语感,加深理解,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字句的准确记忆,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习效率。


二、文言文考查总体趋于稳定
作为中考必备内容之一的文言文,今年在各地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赋分基本在6-15分之间,分值比重大约在7%-13%之间(如果将古诗文结合在一起考虑,那么这个比重还要上升不少,大部分地区当在10%以上)。各地试卷中,四川成都市试卷选取两则文言文材料,共计25分,约占总分值的17%,甘肃兰州市试卷也是两则材料,共计22分,约占总分值的15%,显示出命题人对文言文阅读尤为重视,值得当地的同学们注意。
从试题选材来看,选取一则材料的试卷有42套,约占总数的45%,而选取两则以上材料的试卷有51套,约占总数的55%,后者略占优势。选取一则材料的试卷,有33套选文来自课本;而选取两则以上材料的试卷,有50套选取了至少一篇课内材料。由此看来,课内文言文仍然在中考试卷上占有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宁夏自治区试卷一直坚持不选取文言阅读材料,而是直接摘取课文原句来考查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今年的题目涉及了7篇课文,涵盖之广首屈一指,其命题思路和方式颇堪玩味。
从题材来看,文言选材主要分为三类:1.记人叙事。这一类文章有完整的情节,内容也较为浅显,一般来说还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因此在中考试卷上最为常见。2.写景抒情。这类文章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课文为代表,文字优美,内涵丰富,因此也极受命题人青睐。3.议论说理。中考文言材料大多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述某个道理或传达某些价值观,直接议论说理的相对较难,因此数量也较少,以课本中孟子的几段文字为代表,课外选材中此类文字较为罕见。根据目前掌握的试题资料显示,在今年各地的课外选材中,仅山东潍坊市试卷选文属于直接议论说理,配有注释,在中考文言阅读材料中是难度比较高的一则。
从考查内容来看,字词(包括词义、词性、用法、古今异义、通假等知识)属于必考内容,翻译和断句也是绝大多数试卷的必考内容,此外的常见考点还有:文学常识,理解关键字词的深层含义(一般要求结合文章理解),理解文章内容、主旨、寓意,体会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的作用,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结合文章或现实评价人物,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表述阅读感受或得到的启示,等等。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之外,许多内容都属于较高层级的考查,而课标对同学们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两者似乎有点矛盾。对此我们要说的是,从目前的命题实践来看,多数命题人都将课标提出的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比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等内容)纳入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结合所在地区近年的考查情况来分析判断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型与难度,不能掉以轻心。
与常规阅读相比,比较阅读对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迁移思维能力、系统化知识能力、对比分析能力都有显著优势。在选取两则以上材料的51套试卷中,有33套试卷采取比较阅读这一考查方式,这一数字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有所回落,这说明比较阅读经过命题人几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渐趋成熟,在文言文阅读中所占的地位也趋于稳定。
在采取比较阅读的试卷中,浙江杭州市和湖北宜昌市试卷所选材料均为课外,河北省、辽宁锦州市、广西柳州市等7套试卷全取课内材料,其余试卷均是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选材,这表明大多数地区的命题人比较注重培养考生从课内向课外迁移延伸的学习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比较阅读不能简单视为两则或者几则材料的集中呈现,许多试卷在题目中体现出了对比较阅读的考查。比如江苏苏州市试卷节选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作为阅读材料,选文最后一题(第10题)这样表述:“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很明显,题目要求考生将三篇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探究相关内容的异同之处,属于典型的比较阅读考查。
另如江苏南通市试卷选取了有关赵普的一段记载,最后一题(第20题)这样表述:“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将课文内容与课外材料结合起来思考,归纳出能够体现赵普胸怀天下这一精神的内容,是典型的课内外比较阅读。
将不同的文章结合到一起阅读思考,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比较其中的异同,以此拓展阅读视野,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不仅是文言学习所倡导的,也是整个语文学习都应该倡导的一种理念。
从文言文的考查情况来看,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首先要对课文有足够的重视,熟练掌握字、词、句、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细致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课文与课文联系起来,与课外阅读、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寻找其中的共通、共同以及差异化的地方,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言阅读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将来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