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天利考试信息网
四、学校、专业那个优先因人而异
现今的招生录取体制是根据高考成绩的高低分批次进行的,除非你的分数特别高,可以填报志愿最著名的学校和最喜欢的专业(哪怕是最热门的),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确实很伤脑筋。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学校”更重要,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想靠大学几年所学受用终生已无可能,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更重要的靠包括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综合素质。这一点现在用人单位到高校选聘毕业生时,对专业要求相对淡化,而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可得到印证,名牌大学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高的师资水平,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比一般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目前大部分重点院校在新生入学后均不急着分专业,而是按大方向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到二、三年级时才确定专业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允许学生经过考核后转专业及转系,而转学校几乎不可能,除非退学重考,更何况专业的“热门”和“冷门”会随时间、环境、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今日的“热门”,明天也许就变“冷门”了。但名牌学校的名气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才树立起来的,名牌效应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辈子。另一种观点是“选择专业”更重要,因为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当然比学校重要,否则即使是名牌大学,如果专业冷僻,社会需求小,找不到工作岂非白搭。而且仅仅是为了名牌而名牌,所学专业非自己所愿,也容易挫伤积极性和进取心。
那么学校,专业选择那个优先有没有比较实际而又可行的准则呢?这里综合了业内专家的意见供考生们参考。
一边是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跑大学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取舍。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名牌大学。名校优先的理由是一个学校的氛围、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一些学校牌子不怎么响,但专业不错,就业状况也良好。可以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名牌院校出来的学生更有发展后劲儿,因此填报志愿时目光一定要长远。同理,在外地的名牌院校和本市的一般院校之间,应选择前者。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由于目前就业、考研、出国是高校毕业生的三大去向,在填报志愿时你首先确定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如果毕业后直接就业,则可以功利一些,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学习;如果毕业后想考研,最好选名牌大学,而上本科时最好选择基础性、理论性、适用而较宽的学科,基础知识越扎实越有利于继续深造;相反如果本科选择的专业比较窄,考研选择专业时可选择的范围就会更窄。所以本科学文科不如读文史哲,读理科就最好学数理化;毕业后想出国深造,一定要上一所好学校,专业反倒无所谓,因为国外学校很看重国内院校的牌子,太热门的专业反而不容易申请出国留学。
五、高职高专志愿要领
目前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近2300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有1100所,是普通本科院校的1.5 倍还多。从高校招生人数看,高职高专也已超过一半,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学校及所设专业的志愿应该怎样填报历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考生对专科层次的院校和专业不屑一顾,为数众多的填报志愿指导图书也鲜有单辟章节来介绍,这是不应有的偏见和怠慢。姑且不论每年有过半的新生最终上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即使平时学习较好的考生,如果高考时发挥失常或者填报志愿不当也未必就能上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策略或者有学可上的最后保证,对待专科类院校和专业也须十分慎重。
诚然,在填报志愿的原则把握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基本相同,但是在填报技巧上两者有所差别,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专业志愿的挑选有其特殊性,考生还须掌握一些优先考虑的特别要领。
1.院校的选择。
对于具有一定实力考取本科至重点院校的考生,作为以防万一失常尚有学可上的兜底志愿,选择院校是最好挑选设专升本专业通道的学校。现在许多省、市都开辟普通高等“专科升本科”的通道,这部分考生或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较差的考生都可填报,待专科毕业后再读本科。应该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专科学校、所有专业都开设了“专升本”通道,填报志愿时应该注意。对于希望在高职高专毕业后就立即就业的考生,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尽可能选择本科院校不设置的专业、特色明显的院校。如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当然还有许多培养实用能力强的院校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绝不比一般本科学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
2.专业的选择。
一是尽量选择本科层次学校未开设的专业,包括前面提到的特色专业。我们都知道,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更注重市场需求,在培养目标上更侧重于实际运用技能,这从高职专业目录上很容易看出来,当然高职高专院校也开设与本科层次相同的专业,特别是前一时期的所谓热门专业,选专业时一定要看清。即使是高职特有的专业,也不能望文生义,一定要了解清楚该专业的真实内涵,查看其主要课程、培养目标、才能作决定。二是尽量回避众多本科层次高校设置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英语、法学、会计学等专业,数量庞大的普通本科高校都竞相开设,许多高职院校也都开设,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这些专业的层次较高的毕业生就业尚且困难,高职高专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肯定更加艰难,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千万要避免扎这个堆。三是瞄准市场缺口较大的新兴专业。许多新兴专业人才紧缺,但本科院校尚未开设相关的专业,而高职高专通常反应速度较快,能紧跟市场开设或调整专业,先于本科院校向市场提供信息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所以在选择专业时注意“剑走偏锋”抓住高职高专的这个优势。
六、不必固守故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离开他的父母,不离开生养他的环境,他的阅历就会受到局限,传统的东西(文化、观念等)就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接受新的东西就不太容易。如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独立生活的经历和体会无疑会使他成熟。新近崛起的国家,如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无一不享受到移民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而不说中国历史上大迁徙为中国文化、经济带来的影响,上海人的精明能干和深圳人的高效务实,就足以说明移民文化的优势。
我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各校的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如京沪两地云集了一批名牌大学,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牌大学遍布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从国家重点大学或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分布来看,也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也就是说,各地都有全国的或省市的重点。有些学校虽然不是一流大学,但某个学科或专业可能是国内顶尖。“求学”求的是学,只要学校适合、专业适合深造和发展就行,关于地域应是次要的,尽管走出省、市地域去上学。即使从毕业后就业角度考虑,这几年各地都在出奇招招揽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从何处的大学毕业并不重要,都一样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对于京沪两地的考生,报考外地院校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由于报考人数少,同样的考生可以上比本市更好的大学,上海对报考外地院校的考生录取时还有加分优惠。而且,更不用顾虑,在接到外地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可得到毕业后回京沪就业的“绿卡”。更何况到外地上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能见多识广,提升一个人的素质。
总之,去异地求学,会有许多好处。现在的交通通讯很发达,和家里的联系或回家很方便的,不用多担心。对于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考生,最好不要离家太远,免得花太多的钱在交通上,当然,大城市和经济发达的生活费用相对高一些,也不一定非到那些地区求学。
七、防止相互“拼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战如此,高考填报志愿也如此。如何自我认识做到“知己”在上一节已经有较详细的说明,这里着重讨论“知彼”,估计别人。由于填报志愿犹如赛车一样,只顾自己的成绩和意愿还不行,还需考虑别人的分数和想法,以免造成“塞车”现象,即太多的人填同一所学校的话,即使你的考分上了该校的录取分数线,也可能落选。例如,某校在某地招生50人,而填报了该职院且上线的考生就180人,则有130人落选是无疑的。
正确估计别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某校在该地区去年的录取分数偏高的话,今年就会有所回落,因为别人担心自己分数不够而不敢填该校。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呈锯形,有所谓的“大小年”效应。所以,某校在当地的招生形势会与该校前两年在当地的招生形势相似,而不是与上一年的形势相似。
2.社会上认为“热门”的专业和学校,其报考人数会较多,在报考这种热门的学校和专业时应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而以保守一点为好。
3.大城市的学校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偏远地区同水平的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4.招生人数特少的学校和专业,报考的人数会少,一般在某省或某地区招3人以下的学校和专业,不太会有人报考,估算的好的话,可能会出奇制胜。
5.某校在当地的招生人数特多的话,报考的人也会更多,大家都意味这样安全,此时应谨慎。不妨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以便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你已经可以定出自己胜算较大的学校作为填报志愿的靶心,又不致于同别的高分考生相互“搏杀”。
八、不失诚信
每年高效招生,总有一些被录取的新生不到学校报到,这几年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被录取不报到有两种情况:一是被调剂录取,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而不想上。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少省市已取消了“服从调剂”志愿,改为增加平行志愿的学校数量或增加补报志愿的机会,有些学校甚至是提前征求考生意见;第二种情况是非调剂志愿录取的考生,主要是第二志愿的考生,也有个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对安排的专业不满意,变卦了,不去报到。这两种情况后果都浪费了教育资源,既粉粹了落榜生可能有的录取机会,也损害了自己的诚信。
被录取到本科院校而不报到,学校连补录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明文规定:“各省级招办对所有高等学校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得在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再形组织补录或换录。”对自己来说录取不报到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即使来年再考也未必就能如愿,再者被录取不上学,高校要通报给生源省招生办,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有可能影响来年录取时高校对自己的信任,所以填报志愿要慎之又慎,宁可不报这个学校或专业,也要说话算数,不失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