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下一页 卢鹤绂(1914~1997)核物理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字合夫,祖籍山东省莱州市掖县。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初中就读于沈阳市省立第二中学。1929年考入沈阳东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理科班。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沈阳,卢鹤绂随父去天津,在河北省工业学院机电预科学习。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5年冬,“一二九运动”爆发,卢鹤绂担当纠察队员,护送游行队伍,声援古北口前线。1936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深造,专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历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还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长兼第一研究室主任,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永久会员、理事兼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物理学专业组成员,《原子核物理》副主编,美国物理学会会员,美国希格玛赛科学荣誉会会员等职。
卢鹤绂几十年来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发明了在质谱仪中测定轻同位素丰度比的时间积分法。在国际上首次公开估算铀235原子弹和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提出了最早期的原子核壳模型并首次提出了核半径新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流体的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并对经典流体力学基本方程作了多项推广。
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是美国科学研究的热点。那时质谱学还在创始时期,质谱仪必须自己设计装置。1937年卢鹤绂制成了一台180度聚焦型质谱仪,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他在带状薄钛片上电焊小白金盘,将含锂矿石粉末置于盘上,用电流通过钛片加热,使矿末释放锂离子。在用质谱仪测量锂7及锂6离子释放量的比值时,发现此值在不同时刻不尽相同,从而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他使用时间积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得锂7及锂6的天然丰度比为12:29,当时美国的一家报纸报道了此事,并在头版位置标出“中国人在称原子重量”。由于他创造性的实验和研究,解决了世界上前人从未准确测定的问题。卢鹤绂测定的数值被选定为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被国际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一直到1990年美国核数表还引用的是这一测定值。卢鹤绂的硕士论文“热盐离子的质谱仪研究”和实验的成功,被国际公认是一种创举。195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雪格瑞主编的《实验核物理》认为是卢鹤绂首先发现了热盐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沃尔士著的《质谱学》介绍了他的时间积分法,认为这项成果来之不易。
1939年在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后,他又继续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当时正值铀235核裂变的发现震惊全世界物理界之际。如何用特大的质谱仪长时间积累出足够数量的铀235,是当时面临的难题。卢鹤绂提出了扇状磁场对入射带电粒子有聚焦作用的普适原理,并据此设计制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强度质谱仪。1941年他以题为“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一研究成果,因涉及当时保密领域而被扣发。论文的全部提要在1950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刊物《核科学文摘》上发表。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的祖国。先后被中山大学理学院、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浙江大学理学院等学校聘为教授。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如何制造原子弹成为世界瞩目的课题,卢鹤绂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他就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了“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简要阐明了估算铀235临界质量的方法。这是世界上首次公开发表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这一文献已被世界上广泛引用。
1 2 下一页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
2019-10-16 08:46:00
相关推荐
-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今日召开 有望达成三大共识 2019-11-12 22:14:01
- 高中地理教学思维导图应用探讨 2019-12-03 11:41:21
- 2016中考物理复习要点整理 2019-10-12 21:26:22
- 复合知识解构化 2019-11-23 17:35:45
- 奇葩概念建筑 悬崖边的海景房 2019-10-18 19: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