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所言之“意”,不是写作要素中的“立意”之“意”。 大家熟知的“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千古文章意为高”(王夫之)、“意者,一身之主也”(黄子肃)等论述中的“意”均是“立意”之意。此文不表。这里要说的“意”是指学生在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体察自我时内心所形成的感受、想法,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包括作者自身)相“撞击”的产物,是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中的“意”。此处所言之“言”,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
在语文学习中,“意”与“言”彼此之间应该是互通的,即存在着由“意”向“言”转化的通道,也存在着由“言”向“意”转换的通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由“言”向“意”转换看作是口语交际和阅读教学,这一通道相比较容易打通,学生只要智力正常,养成习惯,就能够轻松地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也能够透过文本看明白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产生独自的想法,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若要实现由“意”向“言”的转换,打通这二者之间的通道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方面学生要心中有“意”,如能像刘勰所言“情满于山”“意溢于海”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就有了厚实的转换基础。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不仅做不到“满”“溢”,反而往往连最基本的“情”“意”都没有了。很多学生(当然也包括我们成人),面对自然界、面对社会、面对许许多多的事情常常是熟视无睹,或冷淡漠然,俨然失却了人类所具有的感动、感激、感恩,于是也就很难产生什么“想法”,也形成不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正是学生写不出文章的一大原因。(对此,有另文专谈。本文所谈转换、打通都以学生内心成“意”为前提。)另一方面,学生要明白转换原理,明白由“意”向“言”的转化是作文的关键,是作者形成内心想法这一隐性的心智活动向显性的外在的语言表达转化的过程,亦即作文的诞生过程。同时还要学会打通这一通道。
先来看由“意”向口头语言的转换。
这可以看作是口头作文。按说自己内心想的,自己口头表达出来,应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因为人人都在生活中用“口”沟通交流,都离不开“口”。一般情况下,口中所言就是心中所想,二者是一致的。这从大家口头上常说的“言为心声”“用我口说我心”就能看出。至于“口是心非”,那不是当事人心中没有那个想法,只是说这类人是不诚实,是“两面派”。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能够把心中形成的“意”以有声的语言准确而又精细地表达出来。他们叙述某些场景往往是绘声绘色,对人物语言往往是模拟逼真,情到极处甚至还会配以肢体语言。倘若把他们的话语记录下来,稍做加工,就是一篇不错的作文。对这类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实现了由“意”向口头语言的转换,打通了二者之间的通道。
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对表达中存在的小问题加以纠正。然而,现实中,还有另一些学生并不是这样。他们或由于缺乏锻炼,或由于性格内向,或由于基础欠缺,或由于思维混乱,很难把内心的“意”展现出来。这种情况,说得粗一点叫“笨嘴拙舌”,说得雅一点叫“木讷,不善言辞”,说得通俗一点叫“水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说得文一点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针对这类学生实施教育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如何施教呢?一是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二是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措施:缺乏锻炼的,多给提供机会;性格内向的,开展符合内心特点的小范围活动;基础欠缺的,帮助想法去弥补;思维混乱的,逐步引导理清思路。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尤其要注意创设情境,提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带进“直抒胸臆,欲罢不能”的地带,“情动而辞发”。叶圣陶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此时,学生心中的“意”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达到叶老所说的那样:“真是个最容易的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可见,在这个阶段实现“意”“言”转换的关键是,教师要不断地启发诱导,让学生把心中的“意”说出来,“用我口说我心”,同时指导学生说得清楚、有序,说得具体、生动。
再来看由“意”向书面语言的转换。
作文是什么?张中行先生在《作文杂谈》中作了很恰当的诠释:“作文是把流动于脑子里的意念,即所谓的‘思路’,用文字形式写到纸上的一种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实现把“意”转化成书面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由“意”直接转换为书面语言的形式,也包括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语言转换的形式——“我手写我口”。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不是很容易实现的。尽管我们经常指导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但有想法而始终难以很好写出的学生仍是大有人在。即使是一些所谓的能言善辩者,也往往写不出像其言辞一样漂亮的文字。简单说,就是他们要么想法难以形成文字,要么所形成的文字干瘪乏味,甚至与想法发生偏离,或背离。何因?这就涉及到写作心理的问题了。因为心理问题是隐性的,所以容易被人们忽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淼在《作文心理学》中明确指出,目前的作文教学“仅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很少或不涉及作文主体的心理过程,从而使作文教学研究走入困境”。按照刘教授的观点,作文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而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要经过二级转换过程并进入到三级转换。由此可见,书面语言表达比口头表达多经过一级转换(即需要经过第三级转换),因此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再加工,如推敲词语、斟酌语段、调整结构、增改内容等。在这个过程中,构思好的东西一边进入工作记忆,一边进行表达。如果两者所需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原有的构思丢失现象。因为在不断向工作记忆输送信息时,尚未及时表达出的信息被掩盖了。
针对这一状况,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明确学生写作心理特征,探索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然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口头表达训练,指导学生先从难度较小的方面做起。同时还要注意兴趣激发,多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有话可说的作文活动。
在具体方法指导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会学生及时快速地记录想好的提纲,如果写提纲来不及,就写下几个关键的句子,或者干脆是几个关键的词语,以此作为提示。之后,再围绕自己记下的句子或词语延伸辐射,做细致的加工。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应该开展多项活动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因为在第二级转换结果中,可以直接运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东西越多,再加工的压力就越小,书面言语表达就越容易,这就降低了书面言语表达的难度。而二级转换结果中可以直接运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质量越高,其书面言语表达的水平就越高,这就提高了书面作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