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内迁,有“保全国家元气”之目的。然而,必须承认,这场史无前例的中国大学大迁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强烈释放。
这张“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基于以下两点而为之:一是迁徙路程较长,一是对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文化提升有较大促进作用。我们择其要者而摘之,力图呈现一幅时期中国大学迁徙全景图,以尽可能忠实地还原那一段历史。“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砺无穷”,迁移图背后,我们寻找那些有代表性的为学、为师、熏陶、信仰之故事,从教学、师生关系、学术标准解读大学教育通向何处,方可达到大师云集、学术灿然的境地。当然,由于资料与能力所限,难免有所疏漏,望读者指正。
抗政大学
1936年6月1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事大学。“七七事变”后,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遍及华北、陕甘宁、华东等地。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西南
“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三校迁回原址,西南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西北
“七七事变”后,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随后,指令,撤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成立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五个独立国立院校。
1938年7月,国立北洋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和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在汉中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西北工学院大部分师生返回天津,复名为国立北洋大学,现为天津大学。同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则迁回东北,现为东北大学。其余力量留在陕西,现为西北工业大学。
1938年,西北农学院迁往陕西武功,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西北农学院,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亦与西北农学院有渊源。
1939年,北平师大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迁往甘肃兰州。1946年春,学校师生部分迁回北平,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部分留在西北,现为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医学院独立,成立西北医学院。西北文理、法商两个学院则组成西北大学,随后西北医学院并入西北大学,现为西北大学。
交通大学
1938年1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湖南湘潭复校。
1938年3月,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暂行并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5月,学校迁往湖南湘乡杨家滩。随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举校再次被迫西迁。1939年,学校在贵州平越古城(今福泉市)复课。1942年1月,组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44年11月,攻占贵州独山,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再次迁校到四川璧山办学。1946年8月,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迁返唐山原址办学,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定址成都。
1942年8月,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至重庆九龙坡,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部分,现发展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发展为现在的北京交通大学。
部分师生迁至台湾后,复办交通大学,现为国立交通大学。
陕北公学
1937年10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关中枸邑县看花宫开办陕北公学分校。1939年1月,陕北公学总部迁至枸邑看花宫与分校合并。
同年夏,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所学校一部分或全部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胜利后,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在河北正定县,后迁入北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
1939年1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城北十余里的杨家湾复办陕北公学(史称后期陕北公学)。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3年,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胜利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现西北政法大学与其有较深渊源。
武汉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浙江大学
“七七事变”后,浙大迁至天目、建德。12月底至次年1月底,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迁往江西吉安、泰和。1938年10月,迁往广西宜山,最后于1940年初迁至贵州遵义、湄潭。1946年秋,浙江大学迁返杭州,现为浙江大学。
河南大学
1937年12月,河南大学撤离开封。次年3月,河南大学农学院和医学院首批迁往豫西镇平,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及校本部迁往鸡公山。同年10月,校长王广庆将羁留在鸡公山的文、理、法学院迁到镇平,以期在镇平安定扩充。河南大学畜牧系与西北农专、西北农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5月,河南大学迁往嵩县。医学院迁到嵩县城内,校本部及文、理、农三院均到潭头。1945年4月,河南大学西迁宝鸡附近的石羊庙、卧龙寺、姬家殿(现今的宝鸡县八鱼乡)等地暂时安居。胜利后,河南大学回归开封。
同济大学
“七七事变”后,同济大学迁往浙江金华。同年11月,学校迁往江西赣州、吉安。次年7月,同济大学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同年冬,再次迁往云南昆明。1940年10月,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李庄。1946年4月,迁回上海。现为同济大学。
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视察被日本机炸毁的校舍
厦门大学
1937年9月,侵犯厦门,厦门大学被迫迁往鼓浪屿;11月间,学校决定迁往福建西部的长汀,并于次年1月抵达。1946年6月,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现为厦门大学。
中央大学
1937年10月,中央大学开始迁往重庆沙坪坝。学校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迁成都。此外,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因两次遭敌机轰炸,已先迁出南京,10月在安徽屯溪开学。南京沦陷后,安徽形势吃紧,又迁至长沙,最后内迁至贵阳。
1946年,中央大学迁回南京,现为南京大学。
中山大学
1938年10月,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澂江。1940年,中山大学从云南澂江迁往广东省北部的东昌县坪石镇。1945年1月,日本侵略者进犯粤北,中山大学不得不再次迁校,学校一分为三,分别迁往粤东各县、连县、仁化。同年8月,中山大学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现为中山大学。
责编/于晓媚